亂打主意:大學補習班

報道說,大學生要參加補習班,報道指其中一名參加補習的大學生因為商科成績欠佳,每周最少補習三小時。對此,不少大學的發言人都表示無奈或可悲。

可悲?你認為只有大學生在補習嗎?不少大學教授都在補習。

在香港島某家大學的內部電郵中,每隔三兩個月,就會有一些電郵說:「你想寫出高Impact Ratio的論文嗎?如果想,就要聽聽這些寫出高Impact Ratio論文的同事跟你分享經驗!」Impact Ratio是甚麼?簡單而言,就是一個數字,用來衡量大學教授的論文有沒有價值,是考核大學教授有沒有「研究能力」的客觀指標,即是教授的分數。你高分,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另一家新界大學的電郵更好笑,他們自設一個部門「教大學教授如何教書」,而他們的電郵標題是「你想知道如何用教學令你在XX大學升職嗎?如果想,就要報讀這個由XX主辦的『以教學令你在XX大學升職技巧訓練講座』。」

你也許會覺得,同事的分享,不牽涉金錢,也許不算太差。但精神層面上,大學生出盡辦法去考好成績,大學教授想辦法如何證實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實力,都是滿足建制和外部評核的需要,本質一樣。把所有理應人性化的東西,如有沒有用心教學等等,都簡化成一個數字──你高分就好,低分就是低能。

當大學當局也毫不猶疑叫他們的員工補習,大學生也去補習,值得可悲嗎?活在香港,要可悲的事情,比某些鄰近地方,仍是少得可憐了吧?

讀\說書人

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