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近期情緒低落,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和人群恐懼症,還堅稱自己病情嚴重,大家都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聽了他的「病情」,很快便得出結論:「找多點工作做,填滿你的日程,生活得有規律一點,便不會再胡思亂想。」友人恍然大悟。他是一位「自由工作者」,平時搞創作,沒有固定上班時間,一切日程由他自己負責。在很多打工仔眼中,這是夢寐以求的工作方式。可是,他是個沒甚麼紀律的人,日夜顛倒,明天的事明天才安排,「思考」時間亦實在太多,為了「出外吃午餐好還是留在家裏吃好?」、「看影碟還是到咖啡室看書寫作?」、「做運動還是睡一睡好?」等問題,天天費煞思量。
眼看其他人疲於奔命,友人卻無事忙,於是又開始擔心自己的前途,懷疑自己的人生,弄得滿腦子都是疑慮。打工仔工作再無聊,還有同事們說說笑笑、嘻嘻哈哈又過一天,友人工作時往往只是一個人,那便把牛角尖愈鑽愈深。原來,元兇就是太多時間、太多自由,令朋友想出個「病」來。
美國一項調查發現,當一個人待業超過半年,他的工作能力便會慢慢喪失。雖然我們都很害怕呆板的生活,但太多自由、太少規律亦非好事。當你忙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哪裏還有多餘精力去憂慮?我們都是「勞碌命」,日子不能太悠閒,假期不能放得太長。心病還需心藥醫,友人的藥方,就是放棄一點自由,過充實、有規律的生活。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