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問題病態化

香港青少年吸毒問題日益嚴重,有社工說:「那是因為他們不承認濫藥是一件離經叛道的事。」其實,問題可能就是出在「濫藥」二字身上。

近年,不知道是基於甚麼令人費解的所謂「政治正確」,政府和傳媒都喜歡把社會問題的稱呼「降格」,或將之形容成一種「病態」。本來是一針見血的「吸毒」,卻變成冠冕堂皇的「濫藥」。濫藥濫藥,不過是濫用藥物而已,聽起來遠不及「吸毒」嚴重和惹人反感。再者,濫用頭痛藥是濫藥,時常「索K」又叫濫藥,年輕人聽得多,就會覺得濫藥沒有甚麼大不了。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明明可以狠狠罵人「爛賭」,現在要說「病態賭徒」;「亂花錢」就形容為「病態購物狂」。當然,不排除當中某小撮人真的有病,但相信絕非多數,而政府和傳媒卻不由分說,為求政治正確,把這些人統統稱作「患者」。於是,那些所謂的「患者」便覺得一切都是源於「我有病」:「因為我這個病醫不好,所以情不自禁地犯了,不關我事的!」然後把自己本身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歧視固然不應該,同情卻毋須要太多。因為同情是把雙刃劍,同情得太多,別人便會覺得是應分的,或享受箇中那份受保護的感覺,倒過頭來,反而可能令他更泥足深陷。解決問題就是要狠,罵你「吸毒」、「爛賭」,可能會令你沒臉子、被人看輕,但說到底,其實都是為你好。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