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Nissan)故事恍如一部日本近代史。1853年,美國人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乘坐「大黑船」抵達浦賀,從此日本由閉關鎖國變為面向世界,培里亦被視為日本現代化的關鍵人物;1999年,法國人卡路士高恩(Carlos Ghosn)空降日產,透過與外國品牌結盟,加上鐵腕政策,令日產轉危為機,目前除了是日本銷量第二大的車廠外,最近更躍升為全球第三大汽車聯盟的一分子呢!
上世紀30年代,是日本汽車業的「日出期」,日產亦在當時開宗立派,其前身是1911年在東京成立的「快進汽車廠」(Kwaishinsha Motorcar Works),1933年與其他本土企業合併,被視為日產的正式成立年份,首任社長是鮎川義介。
二戰前已頗具規模的日產,戰後亦趕上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潮流,自此名作不斷,例如港人熟悉的Skyline和Fairlady,它們的「初代目」便分別於上世紀50和60年代面世,不但深受本土車迷愛戴,甚至在海外市場走紅,激起品牌在外地大展拳腳的雄心,80年代在美國、英國和南非等地設廠外,更創立了專攻出口的高檔品牌Infiniti。
90年代起日本經濟急轉直下,暴露出日產過度發展的影響,首當其衝是連續多年的財務危機,而且車系陣容顯得暮氣沉沉。1999年可說是日產的分水嶺,法國的雷諾(Renault S.A.)集團成為「外援」,與日產結成合作聯盟,雷諾的前副主席高恩遠道東來,成為日產的社長兼行政總裁。
舉國上下都對此充滿質疑,惟高恩沒有被外間壓力嚇倒,反之雷厲風行實施復興計劃(NRP),透過降低成本、產品汰弱留強及加大新車開發力度等措施,令產品質素和形象全面革新。結果只是一年時間,日產該年度的銷售成績已經轉虧為盈,隨後連續多年業績不斷改善,日皇明仁更在2004年向高恩授予藍綬褒章(The Japan Medal with Blue Ribbon),表揚他對日本汽車業的貢獻。
踏入千禧年煥然一新的日產,全線車系各顯神通。像家用小房車Tiida,便扭轉外間對1.5公升車種空間不足的成見,Serena和Elgrand則迎合蓬勃的七人車市場,而Murano和Qashqai更在歐美等地為品牌賺取可觀外匯。
創新之餘,日產未有忘本,被日本跑車迷視為國寶的Fairlady和Skyline GT-R系列,便在21世紀推出全新版本,分別是370Z和R35,並成功將歐、日的跑車美學結合,走出傳統日系跑車的框框。種種改變,令外界對日產的前景重投信心一票,今年4月,戴姆勒(Daimler)便與雷諾日產聯盟(Renault-Nissan Alliance)正式簽署,合組全球第三大汽車聯盟,加上目標遠大的Zero Emission計劃,看來日產不但可以重振聲威,甚至更勝從前。
Zero Emission是日產在本世紀初的重大發展計劃,務求在2012年將電動車普及化,首項作品便是將於今年內正式推出的Leaf。此車的性能足以與現時的2.0公升汽油引擎汽車相比,而且續航力達160km,成功克服以往的電動車「耐力不足」的問題。此外,廠方亦計劃與海外市場合作,建設充電網絡,藉Leaf的面世為計劃打好基礎。
日產向來是賽車界的中堅分子,尤其是R35和370Z的面世,廠方更加重投入力度,派隊參加Super GT和FIA GT等大型賽事,展示技術成就。另外,日產亦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樹立好動的形象,最大手筆者莫過於成為J-League球隊橫濱水手的主要贊助商,其主場便命名為Nissan Stadium。
撰文:單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