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名留青史

讀占士金馬倫導演的傳記《預見未來的人》,這位天才導演,十歲時,曾夥同一班鄰家小孩,在家外收集廢鐵和木材,然後悄悄地製作了一架飛機出來。作者對此軼事的評論是:「金馬倫在年少時期就展現出集合團體完成自我目標的能力。」這個正面的評論,當然是因為作者知道他日後成了叱咤風雲的導演,而「集合團體完成自我」就是一位成功導演所必須有的才能。然而,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或一位軍事獨裁者,也同樣需要這種才能。心想,如果占士金馬倫今天不是大導演,而是一名大毒梟,作者又會如何引用和評論上述的軼事呢?

又如某人唸書時,學校給他的評價是:「非常好動……曾奪學界籃球冠軍。」倘若他長大後為社會英勇殉職,坊間的評論可能是:「他年少時已顯露出積極拚搏、永不放棄的精神」;不幸地,如果他後來成了變態殺手,那段歷史便可演繹為:「他年少氣盛,早已埋下成魔的伏線。」「永垂不朽」與「遺臭萬年」,原來可以同出一轍。

歷史總存在偏見,因為編寫歷史的都是人,當中大部分更是為「勝利者」而寫的。當大家認定你是好人時,你一生所做的壞事都可以被「合理化」;相反,若人人都認定你是歹角,無論你一生行過甚麼好事,都會一併被「妖魔化」。所以別再說「歷史自有公論」這類廢話了,歷史,從來沒有公平和合理。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