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寫的愚公移山故事,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以前有兩座高山,住着一個人叫做愚公,他年近九十歲,他覺得這兩座高山阻擋了往北的通道,就召集了很多人來商量:「我想和大家一起剷平這兩座山,使這條路暢通無阻,通到豫州南部,大家覺得如何?」
當時有人大潑冷水說:「以你的力量,又豈能移動到這兩座高山?何況你的年紀還那麼大!」
愚公回答:「唉!我就是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的,一齊努力完成就是了,有甚麼好擔心的呢?」
當時老師說完這故事之後,就教導我們要有一種向不可能挑戰的雄心和毅力,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中國人的習性就是這樣,家長的夢想,總要子女來實現。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夢想,愚公的夢,就由他來完成好了,他愛用一生的時間來掘泥,造福世人,自己歡天喜地去掘就是了,幹嘛要兒子同孫仔來實現。若我是愚公的子孫,才不要跟他去掘泥呢!要體現服務社會的大志及孝心,亦有很多方法呀!
我認識很多媽咪級的朋友,跟愚公有點相像,其中一位媽咪,自覺年輕時未能完成大學課程,故希望子女們,無論如何,都要拿張沙紙回來,這種「善意」的指導,或許漠視了子女的自由意志。
愚公呀愚公……將夢想還給曾曾曾孫們吧!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