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沙門氏菌敗血症終生服抗生素

本文重點

進食未經煮熟食物,或會感染沙門氏菌,輕則腹瀉嘔吐,嚴重者更會引致動脈發炎,令動脈血管生瘤。屯門醫院近期出現一宗與沙門氏菌有關的罕見感染個案,一名七十八歲老翁因受沙門氏菌感染兩度入院,動脈發炎出現血管瘤,恰好壓着鄰近靜脈,導致深層靜脈栓塞現象,病情急速惡化,要入住深切治療部,康復後更有可能要終生服食抗生素。

屯門醫院急症室醫生在《急症醫學期刊》內匯報有關個案詳情。報告指出,該名老翁曾中風,患有慢阻性肺病和高血壓,去年五月因發燒和左下肢無力入院,血液種菌結果發現沙門氏菌,接受兩周抗生素治療後,再驗不出該菌。老翁去年九月因嘔吐再入院,又再出現發高燒和左小腿無力徵狀。

醫生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他左邊的股靜脈和膕靜脈受壓,入院後數小時病情急速惡化,出現敗血性休克、體溫飆升、血壓低,並陷入昏迷,需入住深切治療部。血液種菌結果驗出他感染了沙門氏菌,但糞便樣本卻找不到該菌,經抗生素和支援性治療後,病情始趨穩定,但仍反覆地發燒。

死亡率高達六成

醫生為其進行電腦掃描,發現其左邊的髂靜脈出現細菌性動脈瘤,血管壁形成膿瘡,壓迫股靜脈和膕靜脈,需在患者的降主靜脈植入小型過濾器,以防肺栓塞,並且為其出現血管瘤的動脈進行結紮和搭橋手術,將膿腫引流出來。病人接受為期六周的抗生素治療已康復,但由於他出現沙門氏菌敗血症的原因不明,為安全計可能要終生服食抗生素。

以往曾有病人感染過沙門氏菌,導致髂內動脈出現血管瘤,但引發深層靜脈栓塞和膿瘡則屬罕見。醫生相信,該老翁本身因患有高血壓,動脈容易出現粥樣硬化,感染沙門氏菌後又致髂動脈瘤,加上他沒有接受持續的抗生素治療,令沙門氏菌動脈炎經常復發,須處方治療腸道疾病的抗生素。

屯門醫院急症室醫生在期刊指出,沙門氏菌感染引致的動脈炎,死亡率高達六成,若動脈瘤破裂,死亡率更增至七成,若及早發現接受手術,死亡率可降至百分之十一點八至百分之卅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