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我…」口吃令人尷尬,亦可能影響社交。估計本港約百分之一人口有口吃,小童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五,並以男性患者較多。有言語治療師指出,口吃一般在小童三、四歲時出現,若不予理會,到成年時已難根治,建議家長如發現子女說話時不斷重複單字、將字音拖長及臉部表情異常,連帶動作等情況持續半年,加上有家族史,應及早讓子女接受評估治療。
小童男女比例五比一
中文大學言語治療師羅家東昨表示,不少人在緊張壓力下出現口吃,但一般只屬輕微不順暢,即一百個字只有一至兩個字有口吃,單字重複一次等,壓力過後或在兩、三日後,毋須治療即康復。但發展性口吃患者通常一百個字有多於兩、三個字有口吃,而且同一字多次重複,說話亦會突然停頓、字音拖長、過分使用「um」音、「er」音,甚至裝作思考,企圖掩飾,同時也可能出現臉部異常如戚眼等動作。
口吃患者男女比例成人為二比一,小童則為五比一,七成人本身有家族病史。羅坦言,如兒童階段未及早察覺,成年後已沒有根治辦法,一般建議患者練習放輕聲音、減慢說話速度及減少停頓,或提前起聲,即聲音由細而大作出改善。
患者母:有心唔怕遲
若及時於子女幼年發現,建議家長每日陪伴子女練習說話及指示糾正,並給予鼓勵。他亦提醒家長,應耐性地給予子女充足時間說話,切勿中斷他們說話,以免小童心急造成口吃,而平日多開口誦讀,亦有助改善口吃。
李太的兒子雙耳患弱聽,現年十一歲。她於兒子六歲時已發現他說話異常,經常只能說短句,老師卻未察覺類似情況。兒子於小四時口試「口窒窒」,仍被誤以為只是緊張所致。兒子直到十歲才被證實口吃,李太每日不離不棄與兒子練習,「話佢五句,點都想盡辦法讚番佢一句;治療了十一個月,效果十分好!」雖然醫生指六歲是治療黃金時期,但李太強調有心唔怕遲,不代表沒有機會治好兒子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