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金融趨緊密 市場監管須並進

近幾年香港金融市場的最大變化,乃內地資金的參與度愈來愈高,因應環境適時檢討監管條例實有其必要。港股通今季將實施「實名制」計劃,而就收緊券商孖展借貸的諮詢亦快將公布總結。凡此種種,當局宜拿捏好監管尺度,在風險管控、營商環境和投資者權益之間作出平衡,免得過猶不及!

中港股市自一四年實施互聯互通後,吸引不少內地資金投資港股,而外資亦可在港透過互聯互通投資A股。不過,兩地監管準則始終有別,大規模的市場流動必然會帶來新的監管風險。早前兩地落實對互聯互通實施「實名制」,並就加強跨境金融監管訂立備忘錄。只是在落實新措施前,監管當局須加強與業界的溝通,謀求最完善的方案,增強市場參與者的信心,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

據證監會資料顯示,過去四年聯交所參與者的數目增長近三成。不少新業者具內地資金背景,本身的註冊資本不多,但作風進取,藉內地母公司取得抵押融資,積極從事孖展借貸業務,且集中發放予單一股票的單一投資者或股東,形成風險高度集中。一旦出事,容易出現資不抵債,打擊市場穩健及公眾對經紀行業的信心,後果不容小覷。

對此,去年證監會就有關收緊券商孖展借貸的指引進行諮詢,消息指其中一項建議,乃將券商孖展放貸業務總額上限定於資本的五倍,並設有六個月的過渡期。理論上,券商的孖展借貸總額「封頂」,資本金實力較遜的中小型券商或會較受影響。可實際上,經歷多次市場動盪,整體本地券商在孖展業務上普遍有嚴格的內部監控,制度行之有效,故影響未必太大,且若將上限定在諮詢建議比例範圍兩至五倍的上限水平,亦照顧到業界的利益。

無可否認,中港金融連繫日益緊密是必然趨勢,只是兩地制度不同,雙方業者在風險管理意識和監管尺度都大相逕庭。香港人最擔心是港股「A股化」,意味監管失控,亂象頻生;而在人民幣尚未完全對外開放之下,內地最關注是香港容易成為走資的缺口,難以管控。

是故,香港證券市場透過兩地合作謀求更大發展的同時,必須密切注視過程中所衍生出的新問題,保持溝通、諮詢,施以合適的措施以作出應對。畢竟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而完善的法規和監管,是金融市場賴以發展的基石。切忌為了吸引資金,漠視市場風險管理。斷手續玉,只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