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Apple Inc.)、建築設備生產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半導體公司Nvidia等美企就中國業務響警,惹起市場關注中國經濟。本報抽取多家會披露中國業績數據的知名日本企業作另類參考,發現設備類股份明顯受中國經濟下行衝擊,惟消費品類形勢似乎相反。
而港人耳熟能詳的品牌資生堂、花王和本田汽車,其高層均對中國前景頗為樂觀。
儘管外資公司中國市場的收入、盈利比重及業績與中國經濟的相關性,不能與香港上市公司直接比擬,但投資中國股票的基金經理在投資研究時,往往會以外企的中國業績作探針,務求更全面了解產業以至經濟實況。
而中國經濟下行,明顯影響了日本設備類股份。與卡特彼勒齊名的小松製作所,其截至去年底止九個月中國銷售額按年僅增約4%,比過去兩個財政年度顯著減慢;小松高層謂內地谷基建尚未惠及其公司,更要面對中國品牌崛起的挑戰,前景暫時難料。工業機械人龍頭Fanuc期內更錄得中國收入按年倒退近40%,直指內地工業對機械人需求疲弱。
浴室用品生產商TOTO在內地各分區銷售額,過去三季累計全線按年倒退,連帶期內中國經營溢利按年倒退逾兩成,更要下調本財年經營溢利預測。公司直言內地樓市降溫下,業務倒退速度比預期嚴重。
不過,一些消費品企業對中國前景仍樂觀。資生堂估計今年中國銷售額還能增長兩成,雖較一八年的三成以上有所減慢,惟管理層笑言「只想謙虛一點」。
花王亦希望今年內地化妝品業務有雙位數增長,又謂高附加值產品在中國的需求依然理想;惟提到紙尿片內地售價持續下滑,如無突破性的技術升級,將很難維持品牌強勢,但不打算進軍低檔市場。
本田汽車的副社長倉石誠司稱,中國經濟依然快速增長,民眾收入增加後「消費升級」的意識強烈,就汽車業而言,意即中國品牌換成合資品牌,合資品牌換成寶馬或平治,本田仍相信中國業務有增長。
光銀國際資本董事總經理林樵基指,中國消費早年增長部分由汽車推動,設備股業績放緩或因內地工業之前擴張過快。全球經濟只是增長減速,中國「慢極有個譜」,距離衝擊就業的衰退尚遠,內地消費下行風險可控。但隨着內地市場日益開放,民眾消費可能更多流向外國品牌。
惠理高級基金經理李以立表示,中美貿易糾紛及全球經濟放緩下,暫時很難判斷中國企業盈利增長是否已經見底。不過,內地政府有足夠政策彈藥支撐實體經濟,政策方針已從去年第三季開始轉趨寬鬆,只是要六至九個月始能反映在經濟數據上,減稅和改革對經濟長遠發展會有較深遠的影響。
他認為,內地就業環境穩健,民眾消費能力仍強,不太受經濟減速影響,因此對中國「消費升級」充滿信心,尤其是醫療和教育等較少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的行業。
而中國經濟增長從附加值低的「世界工廠」,轉型為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消費驅動,當中不乏投資機會,惟應採取「由下而上」的選股策略,強調業務發展及管理等企業個別質素,才是應對當前市場前景不明朗的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