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開放數據宜先了解需求

每屆財政預算案公布前,各界都會表達對預算案的期望。會計界跟政府計數後,估計今個財政年度續有盈餘,但不建議政府派錢。作為零售界一員,是認同會計界觀點。

儘管派錢被普遍認為可刺激消費,零售行業會受惠,但這卻有如曇花一現,難以帶來延續性的經濟促動,倒不如就市場發展需要提供更多支援。

助小企業增競爭力

政府公布今年將開放逾650個新數據集,就是一項不需耗用龐大政府財政,但廣大行業都能受惠的支援措施。因善用數據進行分析,是今日釐定發展方向的有效方法之一,若政府能進一步擴大搜集市場數據,包括範圍與內容,並提供分析支援,相信更能有助企業,尤其中小微企,因應市場的挑戰進行轉型。

大型連鎖商向來有就本身店舖的銷售進行分析,然後決定不同區域出售的商品內容,所以會出現同一集團的店內出售不一樣的商品。不過,這些數據,自然是內部參考,坊間的小微企以至個人就只能網上搜尋,若未能盡早取得資料和進行分析,在挑戰與競爭加劇的今天,機遇隨時會擦身而過。

政府協助事半功倍

今年全球經濟放緩已是不爭事實,尤其內地去年經濟增長錄得28年最低的6.6%,加上中美貿易摩擦預期常規化、人民幣貶值、內地消費力放緩等預測,一直擔任內地商品轉口港和長期依靠內地遊客消費的香港,今年經濟不容樂觀。

轉口貿易一環,特區政府自貿戰開始已提供不少支援措施;然而,對於面向本地市場的產業,關注和支援顯然不足。

雖說不應由政府告訴商界去做甚麼,但政府支援不等於干預,而且支援應具前瞻性。在知己知彼才能得勝的遊戲規則下,商界自然會去了解國際同業的動靜。不過,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類似經濟模式的地區的政府,所提供的支援方向更是反映未來的競爭方向,特區政府即使未能參考和提供類似的支援,提供有關資訊也有用,而搜集這些資訊,政府更是責無旁貸。

優化搜集發布方式

其次,當論及本地消費市場時,很容易會局限在本地人口才700多萬的市場規模,而忽略過去十多年以高雙位數增長的遊客,如截至去年十一月,訪港遊客已超過5,800萬人次。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逐步融合,這市場規模已經超過9,000萬。要搜集這個市場的數據,也需要政府力量才能進行。

然而,政府統計處提供的數據一直以來都是宏觀統計,發布數據的方式也數十年不變,較為單一化。例如要了解零售業就業人口和零售業對香港的經濟貢獻,就要翻查《綜合住戶統計調查》,但只按抽樣零售企業提供的資料去統計,而其上中游部分的倉儲、批發等就不計算在其中。如果沒有統計分析專業隊伍,要不就邀請大學或學者進行研究分析,或靠大集團、金融機構、經貿組織或貿易推廣機構的分析,很容易以偏概全。

大數據分析應用愈趨普及,隨着大灣區帶來的大市場,香港商界需要更多數據和分析去釐定市場策略。因此,對大灣區9市2特區的經濟數字,如人均收入、就業、教育、消費和通脹等分析資料需求更大。特區政府在開放數據的同時,更有必要了解市場需求,從而探討增加或修訂搜集和發放數據的方式和內容。

黃紹基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

作者: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