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四面楚歌 穩就業成當務急

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製造業的經營環境急轉直下。除了美國之外,其他經濟體紛紛加入圍堵中國製造的行列,就連全國頂尖的高科企業都出來大喊裁員兼要準備過苦日子,可想而知整個產業哀鴻遍野!問題是,製造業僱用大量勞工,亦是引領中國經濟創新的戰略產業,如何穩定就業市場,加倍支持創新產業繼續發展,乃當務之急!

貿易戰開打三季有多,去年十二月中國官方製造業PMI失守盛衰分界線,乃一六年七月以來首見,其中新訂單指數、生產經營活動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全線下跌,反映內外需求皆疲弱。

另方面,中美貿易談判至今仍膠着狀態,華為事件更成為雙方角力的磨心。站在廠商的角度,未能透過進一步精簡人手提升效益的,會選擇縮減規模甚至關廠止蝕;想要避過貿易戰關稅的衝擊,就要設法將廠房遷離中國。難怪剛開始的春運,不少民工都預計,今次回鄉可能不用再出城,皆因工廠復工無期。凡此種種,在在說明中國製造業正處於水深火熱!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亦是主導傳統經濟轉型新經濟的戰略產業,其重要性不僅在於短期的就業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變化,更是國家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的關鍵。面對外部挑戰,中國除放寬銀根支持小微企業度過年關,短期針對勞工密集的行業如家電及汽車業進行消費補貼等扶持,也是止痛方法,且宜早不宜遲,免得進一步打擊內部需求。

中長期而言,下周中國高層代表赴美談判,重點議題正是已成眾矢之的的「中國製造2025」。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既然此路不通,因應整體經濟利益,提出一個讓外資有合適參與機會的新製造業發展綱領,或許會找到出路,只是雙方討價還價,將會是漫長的協商過程。

雖則說:「疾風知勁草」,中國製造業要升級改造,登上國際前列,眼前的磨練大概是避無可避。問題是,○八年金融海嘯後十年貨幣政策持續寬鬆,過度投資製造出天量債務。為了避免硬着陸,只得行回頭路再大量放水,以債養債延緩問題,卻一定程度限制了製造業的改革空間,傳統經濟與新經濟又青黃不接,創造不了新價值,結果還是走不出死胡同。

也許,不獨是中國人要接受賺錢愈來愈艱難的現實,全球亦要適應中國經濟增長放慢,市場供需急劇變化所帶來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