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被動型投資的利與弊

被動型投資追求的是與大市同步,不求額外的回報。評級機構穆迪曾於二○一七年初指出當時被動投資的產品,包括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及指數基金,已佔總資產管理規模28.5%,而預期在二○二一至二四年間,美國市場的被動型投資資產管理規模將超過主動型投資。

吸引投資者蜂擁而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管理費便宜。市面上不少指數基金以低管理費作招徠,如某隻以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為例,其開支比率僅0.04%。畢竟,由於被動投資並不需依靠基金管理團隊的判斷,加上隨着資產管理規模擴大,更可帶來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的好處,使開支比率進一步降低。

然而,並非人人欣賞被動型投資。曾有投資機構策略師斷言,被動型投資較馬克思主義更妨礙資本市場運作。此說法雖有點譁眾取寵,但卻有一定道理。因為被動投資者買入熱門指數產品,不是基於基本因素,而是基於低管理費。要是有過多的資金流進,將令指數成分股出現不合理溢價。

主動選股仍有利可圖

事實上,包括一直倡議被動型投資的大旗手、亦是領航投資創辦者約翰‧柏格指,不宜大部分投資者都進行被動型投資。他說:「如果每個人都參與指數產品,只能用混亂、災難來形容這些情況,市場將會失效。」

不過,被動型投資盛行,不代表主動型投資時代的結束。在去年中,有投資機構分析了羅素3000的股票,發現要是某隻股票加入的指數愈多,其市帳率將會是愈高,即估值愈貴。加入少於75個指數的股票平均市帳率為1.75倍,而加入多於200個指數的股票平均市帳率是3.67倍。

值得留意,加入較少指數的股票,與加入較多指數的股票相比,在過去十二個月表現較佳。因此,市場仍有不少滄海遺珠給主動型投資者發掘,這是被動型投資不能取代的。

御峰理財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