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香港十一月零售數據遠遜預期,意味整體經濟增長動力正在減弱,企業經營愈趨困難。可香港政府一貫老神在在,除了放話指會在預算案善用儲備,施小恩小惠之外,對於如何止住經濟滑坡、加強扶持企業、保障就業民生,疏導金融風險,皆缺乏周詳籌劃及應急方案,一心等中央打救的心態,只怕最終會累及各行各業!
旅發局早前公布,十一月訪港旅客近600萬人次,按年增長逾兩成。當局解釋受惠廣深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更為去年全年旅客量可能超過6,000萬人次而自豪不已!可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十一月香港零售銷售按年僅增1.4%,遠低於市場預期的4.5%,乃二○一七年六月以來最差。
顯而易見,旅客增長,並不等於旅客消費增長,更不一定就能惠及零售業以至整體香港經濟。究其原因,內地旅客佔訪港旅客逾七成,而當中有逾半是不過夜,消費不多。此情此景,充分反映港府一直忽視經濟結構單調薄弱的問題,經濟轉型緩慢,不思進取地只管依賴內地旅客來源,而沒有推動旅遊與其他主要產業緊密連繫以達增加附加值,開拓新商機之效,更遑論有清晰的發展藍圖。
結果,旅客數字增多,但論經濟效益,各行各業皆徒勞。彈丸之地頻現短暫高旅客流量,「財神」卻只過門而不入,更換來干擾民生之苦,商戶被誤導而錯判形勢,投資隨時血本無歸!
全球經濟朝向衰退有迹可尋,中國經濟更備受貿易戰打擊,昨日人民銀行便急急宣布大舉放水,可知形勢相當嚴峻,以此觀之,香港零售急速轉弱並非無因。除了旅客人均消費下降外,股、樓先後步向調整,加上貿易戰困擾,企業對資本投資變得審慎,打工仔開始擔心收入不穩,這些都會壓抑消費意欲。長此下去,經濟逆轉的結果,必定是裁員減薪,甚至掀起結業潮。
更令人憂慮的是,港府是否充分掌握樓市調整的風險。要知道,目前樓價雖較高位有所調整,但仍處一般市民仍難以負擔的水平。可別忘記,所謂的剛性需求,與住屋者的承擔能力是分不開的。若然經濟景氣逆轉,失業率飆升,市民的置業需求和負擔能力皆會下降,一旦出現全球金融危機,樓價崩圍,後果嚴重。
思來想去,港府昧於形勢,不懂居安思危,一味等運到,才是當今香港的最大隱患。等到危機出現才亡羊補牢,只怕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