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扭轉銷售鏈 恐變貿戰雙刃劍

內地早前舉行了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網購盛事,有平台銷售額創紀錄突破二千億元人民幣,印證網購不但是趨勢,更已成熟至大眾能接受及使用。在此消彼長下,實體營銷無疑更艱難,亦凸顯出為何美國總統特朗普夠膽挑起貿戰,誇言輕易取勝。

時至今日,網購已不是昔日的電子商貿,非純粹將產品搬上網賣那麼簡單。配合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目前的網購平台已能把人與人連接起來,購物直接儲積分、定時定候有現金回贈、平台更會根據過往瀏覽紀錄主動提供客戶心儀產品,接下來只需等待物流快遞送到府上。整個過程免卻了到實體店的時間,價錢隨時更划算。

至於供應商,網購最大優點是省卻了實體店的燈油火蠟成本,透過大數據能知道客戶喜好及競爭對手情況,以低成本面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擴闊商機,例如情趣產品等或令買家「尷尬」的貨物,在網上不用碰面更能熱賣,例如今次雙十一節期間,相關品牌產品首兩小時銷售額已是去年全日總額。

由此可見,網購趨勢只會愈益擴大,實體店種類勢日益萎縮,未來最大佔比的可能只剩餘食肆、新鮮食品、教育等要親自光顧的類別,或預示着舖市租金難有大升空間。

既然網購盛行、產品無遠弗屆,造就了特朗普夠膽打貿戰的成因之一。以往未有智能手機時,雖然興起電子商貿,但礙於電腦未能大眾化,美資到境外例如中國做生意,均要真金白銀親自設立銷售點、僱用當地職員、花錢向大眾推廣品牌,中國藉機累積美元。目前由於智能手機普及,連長者也運用自如,美資品牌又家喻戶曉,實不需親自前往花費推廣,透過網絡平台就可以銷售,外貿成本自然大降,也毋須擔心別國政治環境。

這自然令特朗普覺得讓別國「攞着數」的日子已過去,因美國品牌本身就是質素保證,在本土就能控制全球銷售;反觀,中國品牌未成熟,只能以價格取悅客戶,在外推廣依然需靠實體宣傳,即要匯出美元或其他外幣,單是這樣打貿戰必處下風;反之,美資不需大量花費宣傳,將礙及中國吸資能力,間接影響人民幣走勢。

網購大勢便利了消費者及供應商,國與國之間則不然,品牌成為強弱關鍵,若中國完全開放市場,美資憑這優勢必大賺一筆,敲響特朗普的如意算盤,資金流向恐變得更快。中國在科技上成就斐然,但「軟實力」需時建立,網購流行隨時成為貿戰的「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