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激化,處於風眼的內地製造業自然備受壓力。在正常的經濟周期中,行業時興時衰本屬尋常,但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下,極可能打亂外資在華的長期部署。
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八月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50.6,稍遜預期,按月下跌0.2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小幅下降,為一七年七月以來新低。新訂單指數則創15個月新低,不少廠商直指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導致外需疲弱。表面來看,數據只是微跌,但如果美國關稅所導致的外需疲弱長期化,則勢必衝擊生產,在華外資更可能將廠房外遷,全球供應鏈將加速大洗牌。
回看中國打開國門之時,人力土地等成本極低,與外資一拍即合。雖然賺取的是低廉加工費,但通過引入外資,不但有助就業,更引入了先進的管理、生產技術、產業標準及設計觀念,亦為其他行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隨着經濟的發展,內地卻逐漸步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難再依靠低成本取勝,另一方面整體競爭力仍與發達經濟體有一大段距離。本來,中國幅員遼闊,沿海省份可通過實行「騰籠換鳥」政策,將部分產業移往西部較落後的省份。可惜的是,西部省份運輸仍然不便,而東南亞等地基建逐漸完善,加上勞動力充沛,令到衣履玩具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大規模流失。
為了實現高質量的持續發展,當局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鼓勵創新研發,並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圈,通過輸出低附加值的產業,既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又可利用發達經濟體的產業資本,來進行技術積累及產業升級。
然而,美國又豈會輕易讓中國經濟再上一層樓?特朗普所發動的貿易戰,就是為了阻斷美國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如此一來,將令到全球供應鏈運作大亂,而對中國高科技製造業影響更為深遠。一般而言,高科技產品分工細緻,一件製成品已包含來自不同公司的無數尖端零部件,中國在技術加工配套的強大能力,並非其他新興經濟體可輕易取代。但事實上,近期已見不少高科技企業分散注碼,將工序移出內地。
中國製造業飽受圍擊!內地現時產能過剩,企業債務高築,當局若應對失措,世界工廠的美譽恐將不再,更會引發連鎖效應。以史為鑑,美國當年隨着製造業流失,造成大量失業以及產業空洞化,經濟亦轉實為虛,金融機構空轉,間接釀成了○八年的金融海嘯,當局不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