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收緊除牌制 去蕪存菁增保障

中港整頓資本市場秩序動作不斷,近期齊齊收緊上市公司除牌機制。雖說退市可優化資源配置,對公司管治亦有促進作用,也有利於打擊市場違規行為,但由於相關股票有機會變成廢紙,監管對小股東的保障仍要持續關注。

八月起,港交所針對長期停牌的「殭屍股」自動除牌機制生效。規定如果主板公司持續停牌十八個月,以及創業板公司持續停牌十二個月均可將其除牌。此外,新除牌程序生效後,沒有足夠業務運作或資產的發行人,將不再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的除牌程序。港交所力陳新例有助建立有效率的除牌程序,可讓市場更了解除牌過程,維持香港證券市場質素和信譽。

一般而言,上市與退市標準是相對應的。一間企業經營積重難返,無論如何醫治亦返魂無術的時候,就應該放手!但現實是,在金融市場深度不足的情況下,這些公司退市後便很難吸引資本參與重組,不少公司可能會破產,對小投資者而言更是全盤皆輸。

與對待違規企業不同,監管機構對於讓財困企業退市的取態慎之又慎。○二年的仙股事件,更是一大教訓。當年有關細價股除牌機制諮詢文件,引起市場恐慌,觸發仙股拋售潮。但與此同時,亦造成了港股退市制度彈性大,監管主觀性強等為人詬病的印象。

事實上,據統計顯示,○三至○七年間,倫敦交易所年均退市率超過百分之十一,紐交所退市率約百分之六點二,納斯達克市場為百分之八。相比之下,港股主板退市率僅百分之一點一,創業板則是百分之二點一。在眾多市場中,除卻主動退市的公司數量,港股被動退市率可說是嚴重偏低。

如今,港股確立起自動除牌機制,的確可讓市場有一定的準備,令退市流程更具確定性。但爭議的問題是,長期停牌公司要找來白武士兼可起死回生,十八個月是否足夠?又應否將自動除牌期限分類?涉及財困及沒有足夠業務的公司期限應較長,而涉及違規的期限則應較短。

由此可見,自動除牌機制仍須不時檢視以保障投資者利益。但無論如何,退市措施對市場機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現時全球貿易戰開打,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成敗,不僅取決於產業之間的實力,更要視乎金融體系是否強壯,是否能協調各種資源應戰。無疑,不斷完善金融市場機制是當中的關鍵,香港作為中國的金融門戶,更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