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華自主研發才有出路

筆者在上月題為《華須強化科技破美束縛》一文中,提及美國透過貿易戰和「中興事件」牽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進程,中方亦對美方的舉措作出積極回應。

為甚麼中國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如此重視呢?究其原因,中國自二○一○年經濟由高速轉為中低速成長,為了避免再次陷入○八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下滑風險,中國不斷採取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釋出大量流動性來挽救經濟,包括當年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振興方案,以及近幾年降低利率、調低存款準備金額等措施。然而,這一系列措施卻陸續帶來投資低效、地方債務、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價格泡沫等後遺症。

藉併購獲取技術有代價

長遠而言,為了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大前提下又不致於提升金融風險,中國政府在一五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要在二五年時,讓中國從製造大國蛻變為製造強國,三五年時要超越德國、日本,四五年時要趕上美國,在全球具有引領地位。

政策定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包括訊息技術產業、機械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船舶和鐵路運輸科技以及電動車,還有電力、農業機械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醫療。事實上,中國在這些範疇已掌握一定技術,但要成為製造強國,甚或超越德國和日本,中國要在高端科技急起直追。

還好,中國仍然享有「後發優勢」(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即中國不需要從基礎研究逐步自我研發高端科技,而是可以透過引進先進國家的科技,或是在海外直接投資高端科技公司,從而較快掌握有關技術,應用於高增值產品的生產。

在引進高端技術方面,「十三五」規劃提到,將在沿海地區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擴大開放投資領域,放寬准入限制,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

然而,在外國投資者角度而言,中國提出的寬鬆政策並未完全落實,尤其在一些較敏感的領域(電訊、能源及金融業等),外資依然面對相當限制。當外資不能進佔內地的投資市場,歐美國家也會同樣小心看待中國以併購形式獲取高端科技的做法。

事實上,美國政府去年開始嘗試運用行政政策,限制中國收購美國的高端科技企業。早在一六年也曾傳出德國政府否決了中國投資基金──福建宏芯基金(FGC)以6.7億歐元收購德國晶片設備製造商Aixtron的併購行動,可見對於中國海外併購意圖和策略,歐美先進國已有所防備。

今次「中興事件」和中美貿易戰,就是美國要進一步牽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進程。中國要較容易在歐美進行併購,無可避免要落實放寬外商在華的投資和併購的限制,這樣才能讓歐美國家看到他們與中國的投資和併購是在公平對等的條件下進行的。

「後發優勢」成效始終有限

在逐步開放市場的同時,中國別無他法要積極加速發展基礎研究和高端生產技術,中國必須明白「後發優勢」只能減省部分技術開發成本如時間,但絕對不能取代自主研發創科和技術。綜觀德、美、日三大高端產品製造強國,哪一個不是自主開發創新技術呢?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