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信基建救國,所以今次反彈浪的中後段可謂失諸交臂,只是有如早前所講,趁機調節組合,進一步向輕資產消費股傾斜。並不需要賺盡每一個浪,否則跟車太貼,打亂部署,只會左一巴右一巴。
例如忽然轉弱勢的部分科網巨企,因為自己近來比較保守,減持了部分股票,現在便有餘力去增持,所以正打算趁機加大持倉。絕對不是盲目見低就買,目前弱勢的工業製造業,自己就得個減字,完全沒有意欲去回補,理由很簡單:人民幣匯價風險太高。
人民幣當然是可升可跌,可是當一個行業要面對一個無力控制的重大風險因素,估值必然要向下調,去反映這個狀況。
以往人民幣不斷升值,理論上對製造業不利,但一來當年生意飛升,二來人民幣趨勢明顯,對沖輕易奏效。近兩三年人民幣忽升忽跌,不對沖隨時死,對沖就隨時死得更加不明不白。
輕資產以及擁有定價權的公司,較容易克服這個風險,當然也要視乎個別公司本身的執行能力。不過,整體而言,就變得更貴,所以兩者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
長期而言,股市反反覆覆之間,好友多數佔上風,其中一個原因是那些突圍而出公司,對指數影響力愈來愈大。一個自然篩選機制造成錯覺,所以用選股的方法出擊,不用指數基金的話,便要十分嚴謹。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本欄每周逢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