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香港樓市供不應求日趨嚴重,政府千方百計覓地建屋,並研究如何善用現有房屋資源,但另一邊廂,新盤貨尾單位竟然高達九千個,相等於近半年新盤供應量。政府責之所在,應認真考慮採取措施防止新盤空置量持續增加,確保新供應落實到位,否則等同默許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的謊謬現象繼續存在!
香港樓價持續上升,與市民負擔能力嚴重脫節,能拿得出首期上車的用家愈來愈少,但新盤開售呎價還是一個比一個高,勉強上車的用家只有接受愈住愈細,致使納米樓大行其道。政府容許這近乎有違基本人權的居住面積普及化,對香港這個大都會而言,確實是一大諷刺!
政府正為土地政策進行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另一方面研究善用現有土地資源,透過重構置業階梯,讓有能力的公屋居民置業,騰出公屋疏導已突破二十七萬宗的公屋輪候申請長龍。不過,這些動作遠水難救近火,且杯水車薪,未能遏抑樓價升勢,反而令公屋、居屋、夾屋的成交價頻頻破頂,用家上車機會更變得渺茫。
在房屋供應嚴重短缺下,截至三月底止香港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一手樓單位卻多達9,000個,較前年底高出3,000個,其中2,000個單位早於一一年至一五年落成,另有5,000個單位於一七年落成。顯然,發展商「惜售」新盤,擠牙膏式的售樓方式,為樓市推波助瀾,營造強勢氣氛,但在商言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只要合乎相關條款規例,市場也無從置喙。
當然,在目前供求嚴重失衡情況下,政府是否應倣效九七年在批出預售樓花同意書中加入條款,訂明新盤須於指定限期內完成發售相關單位;另方面市場倡議的開徵空置稅,均是值得當局檢討研究。綜觀反對開徵空置稅的主要理由,乃現時私人住宅空置率低企,不過其所指的是整體私人住宅市場,而非針對新盤。相反,私樓市場空置率低,反映供不應求情況嚴重,那更應設法確保每年的新供應真正推售應市,否則政府強調每年有多少新供應,但原來僅限量推售,豈非誤導了市場?
其實,應對新盤空置率趨升的問題,措施宜針對大、中、小型單位不同的銷售情況而細緻劃分考慮,政策目的並不是要直接令樓價下跌。畢竟長期供應仍有待增加,但至少在房屋資源極度緊張下能確保市場高效運作,說好的每年新供應能真正到位,這一點政府該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