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昨正式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其財務表現惹人關注。初步資料顯示,小米去年度虧損近439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撇除優先股公允值變動等因素後,期內經調整利潤為逾53億元,並非「真」蝕錢。
截至去年十二月底止年度,小米收入約1,146.24億元,按年增長67.49%;虧損438.89億元,而一六年同期則賺4.91億元。
但扣除包括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等因素後,去年經調整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的利潤為53.62億元,按年增加超過1.8倍,經營利潤按年增加2.22倍至122.15億元,意味小米本身經營業務仍產生穩定現金流。
優先股公允值變動造成的帳面損失,事實上不是真正虧損,而是國際會計準則所要求的呈現方式。
不少科技公司會透過發行優先股籌集資金,因此優先股在報表上將被視為負債,當投資者按約定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後,所產生的虧損部分將會消失,不再計入財務報表當中,因此不涉及業務經營問題。
事實上,美圖公司(01357)及易鑫(02858)也曾因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而錄得大額虧損,管理層均解釋該部分損失將是一次過,不影響日後經營狀況。
另外,長和(00001)宣布,與小米合組全球策略聯盟,長和聯席董事總經理霍建寧稱,集團旗下全球逾1.77萬間零售及電訊店舖,部分將引入小米手機、智能硬件及家居產品,初期覆蓋香港、愛爾蘭、英國、荷蘭、奧地利、丹麥、意大利及瑞典等地。
問及雙方是以包銷或分成方式合作,小米高級副總裁王翔未有回應。至於會否入股小米,霍建寧指因小米未招股,不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