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財政預算案》將會投放500億元於創科發展,希望能夠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等四大範疇。
投放項目包括:200億元發展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階段發展);注資100億元於創新及科技基金,用以支援本地應用研發及創新項目,包括放寬「科技券」申請資格;投放100億元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吸引頂尖科研機構企業落戶,匯聚和培育頂尖科技人才。
還有,注資100億元用於科學園,當中30億元支援科學園興建科研基建和設施,及70億元加強科學園對租戶和培育公司的支援;預留3億元於數碼港,包括1億元增加數碼港培育計劃對個別初創的財務資助、1億元則成立「易着陸」計劃,吸引跨國公司來港,及資助初創拓展海內外市場、1億元推動電競產業,培育相關人才,支援業界發展。
簡單而言,香港政府希望透過這500億元的資金推動創新科技,但是魔鬼可能盡在細節中。200億元發展河套區究竟對香港有多少得着?多一個科技地產項目便能造就香港成為科技之港?100億元用作興建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AI),但是這些專才從哪裏來?做好香港的科技人才培訓是否更急切?
此外,注資100億元於科學園及數碼港又會否變成另類的地產發展項目?是否代表搞好地產基建科技,人才就自然出現?是否動用1億元推動電競,香港就會成為電競之都?還是變成了另類的旅遊項目,純粹吸引外地遊客?
民間提出一大堆疑問,並非完全沒有根據。雖然香港政府近年已經不斷投入資金,希望藉此搞好創科,卻遲遲未見起色。舉一個例子,去年香港舉辦電競節,雷聲大卻雨點小,外界更指出,由旅發局牽頭辦電競節,實在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實際上,香港政府面對一些顛覆性科技(如共享汽車、共享單車)時,思想就變得非常保守,甚至不知所措,試問如何能突破香港的框架?
順帶一提,去年電動車減免稅額,又是另一種將高科技產品公司拒諸門外的做法。雖然今年新增了舊車「一換一」免稅額,但卻因為太多限制,幫助未必明顯,而且汽車充電位置不足也是另一死症,政府卻沒有對症下藥的良方。
說白一點,即使政府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創新科技的發展,但也應配合相應的政策,及遠大的目光才能有機會成功。希望香港政府能認清方向,努力經營創科事業,盡快為香港打出一片生天!
資訊科技及數碼媒體專家,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逾20年,現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會長、香港消費電子產品聯盟主席及電子學習聯盟創辦人。
作者:方保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