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進併購藏隱患 華企收斂走出去

近年內地企業的海外併購活動有降溫迹象,不少華企甚至班資回朝,當中既有項目完結套利返國,但亦有不少是因償還債務而黯然售產,全面收縮戰線。須關注的是,企業在拓展國際業務版圖,往往好大喜功,未有控制好債務風險,被一時的廉價資金誘惑而冒進併購,每當遇上政策逆轉時,資金鏈即陷入危境。

早前有統計報告指,一七年內地併購活動交易金額及數量出現「雙降」,交易額自一六年創下歷史高位後輾轉回落逾一成。下跌主因是內地企業海外併購活動減少,併購宗數按年下跌一成四至不足一萬宗,但仍是歷來第二高。報告直言,擔心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以高負債形式進行而埋下隱患。

的確,中國企業近年積極「走出去」令人注目。究其原因是當局鼓勵作多元化投資;二來外國企業在某些技術上確實超班,可為中資所用,而時值金融海嘯餘波未了,不少歐美公司在在需財,雙方往往一拍即合;三來當時歐美資產資格尚算處於低谷,特別是地產項目,而內地則是狂印銀紙,走出去執平貨吸引力大增。

然而,事過境遷,近年歐美經濟復甦,踏入加息周期,加上中國金融去槓桿,人民幣亦隨之反覆。中央智囊警告,必須及早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吸取上世紀日本教訓,當年日企在境內大舉融資買入海外物業,其後海外資產爆煲,日本國內銀行體系首當其衝,承擔了大量壞帳,經濟自此由盛而衰。有鑑於此,中國當局對內企的海外巨資併購融資不斷設限,從而打亂了企業部署而被迫全面撤退。企業如斯被動,部分原因是政策突然轉向,但亦與企業高槓桿式負債、輕率轉型,以及炫耀式併購密不可分。

當然,企業要做大做強,「走出去」似乎是必經之路,但也不能單憑廉價資本鹵莽行事,以為機不可失而不顧商業效益高價收購,遇上經濟回調時,又被迫急急斬纜大幅撇帳。事實上,對於有價值的戰略資產,外國政府戒心重重,往往設置重重關卡,甚而赤裸裸地拒絕放行收購。這種忌華排華事例屢見不鮮,早前日本晶片廠放售,即把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廠商排除在買家之列。

其實,當前中資外闖已與全球化深度融合,外國仍有不少有潛質企業及項目需財發展,可為中國資本提供增值機會。不過,企業要成功併購,靠的不僅是財雄勢大,而是要切合自身戰略需要,才能產生協同效應,避免出現「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