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樓價聞名於世,大部分香港打工仔窮半生精力,只求盡快上車置業,卻往往礙於政府房策失誤而難上加難!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去年香港第八次蟬聯全球最難捱樓市,冠軍之名實是當代港人的悲歌。
國際調查機構取樣自全球293個大城市的樓價數據顯示,全球26個大都會樓價達到「嚴重不可負擔」水平,而香港再度高踞榜首!以家庭收入中位數,全家人不吃不用,將19.4年總收入儲起,才足夠負擔起一個小型住宅單位,與一六年的18.1年比較,難捱程度又上一層樓。須留意的是,調查來自去年第三季數字,當時香港樓價尚未破頂,若計算迄今再升多百分之四,可以預見須耗廿載方能上車已是指日可待。
金融海嘯十年,環球游資氾濫,住房商品化愈來愈嚴重,才會出現國家領導人開口警告「房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名句!香港樓價離地,不但初出社會的年輕一群望樓興嘆,就連投身職場十數年、有心置業成家的同樣上車困難。更甚的是政府好心做壞事,三番四次推行所謂壓抑樓價的辣招,扭曲了二手市場供應,而提高供樓壓力測試及置業首期比例,就連上一代都被拖落水,不得不掏出老本助上車,這正正是香港的殘酷寫照。
有投行進行調查,發現過去兩年不少置業者冒險上車,透過銀行按揭以外的方式籌集買樓本錢,逾四成直認「需靠父幹」,置業前向家人籌措,更甚的是為求上車,不惜借用較高息的私人貸款及消費信貸。面對樓市位高勢危,金管局以樓市逆周期措施為銀行體系的安全把關,可是這類借到盡、借到爆的個案防不勝防,對放貸及置業者而言,風險不言而喻。
當然,世界沒有一個大城市可以做到全民居者有其屋,人人擁有自置居所。現時香港近半人口,居於公屋及津貼房屋,以全體市民的家庭入息中位數除以樓價,炮製出驚人的倍數,無疑多少有爭取收視之嫌,不過香港樓市供需嚴重失衡,樓價脫離大部分市民負擔能力,是鐵一般的事實。
對於供得起卻付不起首期的上車邊緣人,還可怪時不與我,沒有父幹,惟有寄望有朝一日政府為過度干預樓市撥亂反正,讓有實際置業需要者降低首期門檻。最無奈是財政上肯定沒有能力負擔私樓,默默等待公屋上樓的28萬申請者,面對供應持續不足,三年上樓承諾頓成空話,在瘋狂的租金市場上有苦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