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補地價評估機制宜檢討

近日有報道指出,去年某補地價項目有官商勾結之嫌。文章中指出,該項目的補地價金額有可能被低估,發展商因此利潤豐厚。不過,文中並沒有任何證據或解釋指出上述補地價金額如何偏離正常市場價格水平。

審批程序愈趨複雜

只要有較重大的補地價金額為發展商接受,必有官商勾結的指控。現行的補地價評估機制可說是擺地政署測量師上枱,無論他們如何專業地評估地價,也容易招惹官商勾結的無理批評,令他們長期在壓力下工作,對他們並不公平。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檢討補地價的評估機制,減少被指控官商勾結的機會。

香港自回歸以來,政治生態變成官民對立,不少政治團體以批評政府為日常工作,動輒扣官商勾結的帽子,令問責官員終日忙於解畫,而一般公務員的工作態度亦變得極為因循,天天上班均誠惶誠恐,擔心一旦不小心犯錯便會成為千夫所指,而且有可能烏紗不保,更嚴重的話可能會被刑事檢控。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程序須向不同政府部門申請審批,惟近年申請審批已變得愈來愈困難和複雜。社會進步和市民要求日益提升,有些是近年才有的審批程序,同時有些審批的要求亦提升了,這都是無可厚非。不過,亦有不少情況是負責審批的官員因害怕官商勾結指控,而變得極度小心謹慎,審批的難度自然大幅提升。

阻礙新盤推出市場

例如某地段臨街的一面,如果有部分為不可建築地帶,過去連接發展項目的水管、電纜等設施通過這無建築地帶是不會遭地政署反對的。然而,近年地政署卻可以要求發展商申請技術性修改官契條款,就算不用補地價,有關申請已帶來工程延誤。

由此可見,發展審批程序需時愈長,新盤供應便愈遲才可推出,不利政府為樓市降溫的願景。

政府應為市民服務是大眾都認同的普世價值。但「市民」是不是應該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法律上,法人(如有限公司)的地位和自然人是差不多的。為甚麼政府推出措施方便商業機構便是官商勾結?外國元首出訪中國時亦多會帶同各大企業的領導,幫他們大做生意,這是政府履行幫助「市民」的責任還是官商勾結?

如果現時的政治生態得不到改善,未來的發展項目所需時間很難縮短,樓價更難以回落,受害的最終是市民大眾。

陳超國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二十多年資深專業地產服務策劃經驗,為行內公認經驗豐富的專家。陳氏亦為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仲裁學會會員及香港政府註冊產業測量師。

作者:陳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