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環球新經濟企業勢不可擋,港交所準備引入同股不同權(WVR)公司,新措施有望於年內落實,刺激港交所股價近日急升,意味市場率先用腳投票,為同股不同權護航。事實上,香港倘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能再抱殘守缺,改革迎接新時代來臨已事不宜遲。
無可否認,近年新經濟企業炙手可熱,成為各大交易所爭相招攬的目標。港交所經過漫長諮詢後,最近決定不設架床疊屋的新板,選擇主板另設章節吸引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估計大約40至50家內地新經濟企業,已被視為力爭來港上市的對象,當中包括去年底出席「烏鎮飯局」的中國科網巨頭相關企業。其實,港交所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交易所,早於去年放寬同股不同權企業第二上市,港交所在迫於形勢之下亦不得不變陣迎戰。
事實上,香港監管機構為同股不同權開綠燈,是為吸引新經濟企業上市鋪路,以適應其特有的公司管治文化。不過,相關的上市限制也相應增加,以防範有公司渾水摸魚,在防火牆分隔機構及大眾投資者之後,上市門檻最低要求為100億元,年收入最少要10億元,而且設訂上限為「一股十票」,日落條款不設時間限制,一旦創辦人離開公司,不同投票權也宣告失效,避免以小控大的權利變相成為世襲。
踏入廿一世紀,世界經濟由資訊科技主導愈來愈明顯,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成為現今世界商業巨擘必爭之地。反觀墨守成規的舊經濟企業黯然失色,在資本市場上差異就更加明顯。近年市值膨脹最快的企業,集中在網絡消費、資訊科技及社交媒體企業,今日投資市場看重的是企業創新模式,擁有獨特的市場觸覺,更甚於傳統上市公司有形資產的多寡。
中國經濟冒起,十三億人口的深度市場,近年孕育的新經濟企業群雄輩出,估值超過百億美元,被譽為超級獨角獸的初創企業,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來自中國市場,無論投資者及交易所,由最初抗拒到近年逐漸接受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也不過是順應資本市場大氣候轉變,因時制宜。
過去同股不同權企業集資渠道選擇有限,主要是到美國上市,近年不少中資企業在彼岸水土不服,萌生回流意向,港交所此時不變陣還待何時。世界在變,金融業既是香港經濟支柱,繼續打守勢波最後必被邊緣化,吸引環球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做大做強,保住紐倫港的金漆招牌更須打鐵趁熱,豈容固步自封,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