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七年有甚麼風口能和共享單車媲美,那也只有無人貨架了。無人貨架融資有多瘋狂?
截至一七年十二月,市場有超過50個玩家入局,三個月內湧入資金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比共享單車鼎盛期還厲害,共享單車不過6個月內融資30億元不到,曾經刷屏的共享充電寶,在一七年上半年也只獲得12億元融資,之後迅速退潮。
巨頭紛紛入局!京東到家無人智能櫃已升級到第二代,順豐無人貨架「豐e足食」在十一月底宣布正式運營,連獵豹移動這個做瀏覽器的,也在十一月初開始運營「豹便利」,鋪設超過5,000個點位。剩下的每日優鮮、餓了麼、便利蜂、盒馬鮮生和三全鮮食等獨角獸,也迫不及待地將觸角伸向無人貨架。
無人貨架最貼近新零售概念,門檻很低,最快站上風口。但是,這也有可能是最短命的風口之一。
目前無人貨架玩家中,風頭最盛的是果小美和猩便利。猩便利在十一月初宣布獲得由紅杉資本領投的3.8億元A1輪融資,果小美則在最近獲得了祥峰資本領投的5,000萬美元C1輪融資,並稱下一輪C2很快結束。
無人貨架這種零售形式,本質上和電商類似,即低成本收集流量,轉化成銷售額。如今線上流量價格已經非常高,線下反而便宜。加上線上渠道有限,基本被巨頭壟斷,資本很難找到快速增長、規模膨脹的零售新興企業,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向線下。
從零售本身來講,傳統便利店和超市大賣場,一個選擇了效率體驗,一個選擇了產品體驗。效率體驗是指在最短的時間和最低的價格,找到自己要的商品,而產品體驗是指,想買到某個產品只能去某家商店,獨此一家。
無人貨架選擇了另一種模式,用戶群體相對固定,以白領為主,同時商品減少,以零食飲料、泡面點心為主。無人貨架的營業點面積更小,更加分散在各類寫字樓裏。目前來看,商業模式不牢固,很難盈利。
從成本來看,儘管繽果盒子CEO陳子林給出過一個數據。一個15平方米的繽果盒子,能提供超過800個庫存量單位(SKU),這與40平方米的傳統便利店所能承載的SKU相當,原因是繽果盒子裏不設傳統便利店所有的倉儲備貨空間,一般便利店需要至少4人維持運營,繽果盒子只需4個人就能維持40家店的運營,租金能節省大半,運營成本不到傳統便利店的15%。
實際操作遠沒有這麼理想化。以「小e微店」為例,其在北京營業點月均銷售額在5,000元,行業毛利大約在25%左右。如果入駐100人以上的大公司,需要每天補貨,小公司一周也要2次補貨,人工成本很高。即使在北京擁有1,000個以上營業點,每月整體毛利也只有100萬到150萬元,扣除設備支出、人工成本後幾乎無法盈利。
無人貨架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商品偷盜和損壞。幾乎所有貨架都是開放式的,儘管都帶有攝像頭,但最好不要高估白領的素質。業內估算,一旦貨架盜損率超過10%,就幾乎不可能盈利。
無人貨架最好的歸宿,是成為像盒馬鮮生、餓了麼、美團和每日優鮮的線下場景衍生。賣零食飲品,白領在寫字樓附近觸手可及,是個很好的零售場景補充。
如果說線上電商可通過優惠打折、引流去轉化用戶,線下零售需要場景合理、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順其自然地轉化用戶。線下的產品第一時間會被用戶觸摸、體驗到,若一次消費還無法被用戶記住,下次很可能不來了。最早在一八年上半年,無人貨架營業點少、運營效率低、沒有供應鏈支撐的小玩家,會被直接淘汰,行業併購會愈來愈多,其實已經出現了果小美與番茄便利、猩便利與51零食併購這樣的先例。
巨頭很恐慌,害怕在這一輪線下流量爭奪中落了下風。線下巨頭連順豐也入局,希望改寫行業地位,順便搶救一下好死不死的線下便利店。這一輪淘汰賽之後,剩下的無人貨架,拼的是運營、管理和定位。
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內地經濟評論家及財經專欄作家。
作者: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