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亦是電動車競爭力能否與傳統能源車看齊,繼而中國能否領導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關鏈,保障原材料鋰供應有助控制鋰電池成本,因此與能量密度等高深技術的發展同等重要。分析指,中國早已於鋰供應進行部署,正於這場全球資源爭奪戰中佔上風。
野村早前估計,大型鋰企開工率高,全球鋰供應未來四年會處於平衡至偏緊狀態,未來四年鋰價每年增速將放緩到5至10%。儘管五年內鋰供應不會對電池車生產構成威脅,惟要達成全球二五年的預期產量,三年內新項目投資需大幅增加。該行又預測,二○年全球鋰需求將漲至36.2萬噸(碳酸鋰),即今年起三年每年升15%,交通用電池需求屆時佔16.2萬噸,惟二五年單是交通就漲至53.6萬噸。
中資近期頻於車用電池領域掃貨,其中長城汽車(02333)九月底斥2,800萬澳元認購澳洲鋰生產商Pilbara Minerals新股,直言為新能源車提供資源保證。市傳中化集團參與競購全球最大鋰生產商SQM股權,對手亦「清一色」中資,其中天齊鋰業(002466.SZ)本身已是SQM股東。
中化旗下中化化肥(00297)持青海鹽湖鉀肥股份(000792.SZ)逾20%股權,比亞迪(01211)去年與後者成立合資公司於青海省開發鹽湖鋰資源,以保障新能源汽車的材料供應。
工商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首席分析師羅榮晉指,中國並不缺鋰,問題是主要藏在青海省的鹽湖,提取難度和成本都較高,短期內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現時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002460.SZ)已坐擁大量海外鋰礦,中國政府早已為此布局了不少。他亦指,中國鋰消耗大,遊戲才剛開始,政府會鼓勵收購海外各類資源。
交易所買賣基金供應商Global X研究總監Jay Jacobs直言,以中國政府主導經濟的能力,若中國有意在電動車產業領先全球,他們應能實現,又指中國並非單單着眼生產電動車,而是透過吞併鋰項目、扶植電池生產商,進一步掌控全球電動車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