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經濟學人》看到一篇文章,說到近年外國品牌拓展中國市場時,命名趨勢有所改變。過去外國品牌大都利用音譯方法來取個中文名字,但近年則傾向改一個意譯的中文名字來打進內地市場。
這個改變某程度上意味着,外國品牌開拓內地市場時的策略漸變,同時意味現在市場推廣更着重品牌的意涵和價值觀,品牌不再單單是一個名字或標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著名品牌的中文音譯或者已被其他人搶先註冊,衍生出不少侵權問題。
我和拍檔們都非常滿意公司現在的名字,其中一個原因是,名字往往成為打開話匣子的工具。因為公司名字看來與我們的業務有很大關係,曾有人問我們是否做建築或室內設計,甚至笑說我們公司會否只構思概念卻少實踐。其實,利用公司名字來打開話題,正是當初起名字時的其中一個目的。
惟公司目前只有英文名字,漸漸聽到一些提議是「也起個中文名字」,對發展內地市場也有一點幫助。雖暫未有任何靈感,也沒有打算聘請顧問代勞,但我們相信改名這回事,多少也要靠點運氣等待靈機一觸那一刻吧!
大學畢業後當上財經記者,之後轉戰投資銀行。曾說永不創業,畢竟並非做老闆的材料,現在竟創立科技顧問公司。
作者: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