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7」字尾年份的十月必跌的詛咒輕易打破,各大股市均錄上升,今年大落後的日經指數更錄8%升幅。低息環境及交易所買賣基金的流行前所未有,直接將過去經驗代入現在的投資市場未免過分簡單。
過分簡單同樣是來自本港富豪的個人網頁。他近日向年輕人提出致富之道,其中一點是要有第一桶金,以錢賺錢。他舉例指年輕人由二十歲起,以10,000元本金計,每月有2%利潤,每年息疊息計,五十年後會有4.68億元。
先不論4.68億元在五十年後是天文還是普通數字,但每月2%利潤即平均每年複息回報約27%,亦即代表五十年的投資回報需持續超過股神巴菲特的20%,才有機會將10,000元滾存至4.68億元。
惟筆者欣賞富豪對年輕人理財之道的關心。縱使筆者工作年數不長不短,但身邊朋友(而且是年輕人)的理財及投資方式卻令人倒抽一口涼氣,如有初出茅廬的同事借卡數炒槓桿外匯及倫敦金,不消幾個月便欠下銀行十幾萬元;近日有朋友抽新股,卻以為控股股東禁售期一年即要持貨一年才可平倉離場,甚至對於市價盤、限價盤等一竅不通。
對於友人缺乏財經知識,筆者不會感到奇怪,始終不是人人修讀財經,香港直至近年才推廣理財教育。筆者在此分享年輕人理財要留意的兩個要點。
第一,是要及早訂下理財目標。上文提到友人突然去抽新股,很大可能是被近日媒體廣泛報道吸引,於是「人抽我又抽」。惟以孖展抽大熱新股,最終可能只獲一兩手,股價升一兩成對整個投資組合的幫助實在有限。
良好的理財習慣,理應是及早訂下理財目標,如要五年後有五十萬元作結婚之用,然後再計算及選擇適當的每月投資金額及工具,並定期檢視及更新自己的投資進度及目標。
第二,是多利用月供投資產品,如月供的股票指數基金。巴菲特在金融海嘯期間跟一位基金經理打賭十年後指數基金回報將跑贏主動型基金,結果當然是巴菲特大勝。指數先天性的汰弱留強機制,的確為普通散戶輕鬆選股,但有一點要留意:投資時機。
圖中顯示七○至一五年中不同時期買入恒指並持貨至今所得出的年度化回報,反映時機在投資上的重要性。若投資者有幸在○九年,甚至七八十年代入市,年度化回報超過8%,相反若不幸在○七或一五年高追恒指,股價有機會未返家鄉,月供股票指數基金正好為投資者降低投資時機錯誤的風險。
至於上文提及的槓桿投資,我的建議不是避之則吉,而是理性使用,如利用槓桿產品就個別事件作投資,如近年的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等;或利用槓桿對沖投資組合的潛在風險。
很多散戶擔心槓桿所帶來的風險,投資者確有機會損失大部分甚至全部本金,但正因槓桿的特性,迫使散戶緊守止蝕機制,相反非槓桿的股票投資,散戶卻抱着「遲早都會返家鄉」的心態持貨,最終股價卻愈跌愈有,即使今年恒指表現強勁,「未返家鄉」的例子仍數之不盡。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策略師
作者:梁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