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創新板蛇添足 同股不同權可行

在進入科網新年代後,新經濟企業發展有目共睹,也是後金融海嘯以來,一直保持着超強競爭力,成為資本市場寵兒。面對股市對放寬「同股不同權」新經濟企業上市訴求,消息指港交所可能放棄設立創新板下,直接接納其上市,並在年底進行新一輪諮詢,大有打鐵趁熱,藉着旺市時爭取提前放行的意味。

消息指年底前,港交所會就創新板的諮詢總結,下一輪諮詢主要是支持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在不另設創新板下進行。而經修訂後的方案,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只要盈收能力符合標準,有可能直接到主板上市。

兩年前,港交所就同股必須同權企硬,最終使中國網絡巨擘轉赴美國招股掛牌,香港痛失千億集資商機。近年新經濟企業增長潛力無限,成為環球經濟天之驕子,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連基金經理都不惜付出高昂溢價追貨,至使新舊經濟企業,無論於股市認受程度抑或集資能力,差距也愈來愈大。

對於在商言商的環球交易所,為招攬生意,向來重視吸金能力的企業,故對新經濟企業另眼相看也就不足為奇。新加坡今年為同股不同權上市修例,說穿了是要趕尾班車,迎接中資科網股重返亞洲第二上市鋪路,港交所怕肥水再一次流向別人田,轉軚積極力爭,對同股不同權態度軟化也無可厚非。

在原有諮詢框架,以創新板配合同股不同權方式的混合拳,是要將專業投資者與散戶區隔,為這類被視為較高風險的上市公司,設下更高的入場門檻,讓風險胃納較高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另方面又可將羊群心態的散戶摒於門外。不過,立意雖佳,結果卻似乎向基金大戶傾斜,在新經濟故事下,導致散戶有得睇無得買的問題。再者,近年香港創業板已淪為啤殼圈錢天堂,倘再為新經濟企業另設新板,猶如架床疊屋,最終上市公司數目不多,市場定位不清晰,恐變畫蛇添足招來反效果。

時勢在變,創新科企以多數服從少數的公司管理文化崛起,已是不可逆轉的現實,美國能夠接納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主要是有集體訴訟權的安全網,利益受損下,小投資者還可聯合一致對企業話事人興訴。可是,香港無同類集體訴訟機制,便須匯集多方智慧,就同股不同權上市架構,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資者保障制度,既平衡多方利益,又可以做到百川匯河,吸引更多環球新經濟獨角獸來港上市,壯大港股規模,力保紐倫港的金融中心招牌不會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