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高昂早已聞名於世,被稱為全球樓價最難捱的城市,家庭供樓負擔年期長達十八年!可是,港人雖對住屋需求殷切,政府卻一籌莫展,死抱弊多於利的辣招當交差,在增加住宅土地供應湊夠數後即歎慢板,「無殼一族」奢望上車真係等到頸都長。
據發展局數字顯示,今年四至九月兩個季度,政府合共推出可建18,260個住宅單位土地供應,首半財政年提早達到全年18,000個單位供應目標,純粹是期間私人發展及重建項目特別暢旺,涉及逾13,000個單位,遠高於以往平均全年2,000至3,000個。另方面,今季政府準備推三幅住宅用地,分別位於觀塘、上水和九龍塘,僅涉及1,090個單位;而首三季主動推出的住宅用地,實際單位數目創下一三年度主動推地以來新低。對於普羅市民來說,近年政府信誓旦旦會增加供應平衡市場,港人真係信者失救。
回看自一○年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以來,樓市三番四次加辣,但綜觀效果,樓價僅曾短暫輕微調整!辣招中的稅務措施,趕絕投機炒賣,讓路予真正用家無可厚非。不過及後亂石投林的加辣,眼花繚亂的逆周期措施,卻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按揭措施中的四成起步首期,嚴苛的壓力測試及貸款年期限制,原意要分配置業放貸,物業愈貴價要求愈加嚴謹,反令欲置業者望樓興嘆,要為高成數首期籌謀,若沒有父母代付,便只能靠發展商提供高成數按揭,變相與樓價對賭,博上車後幾年間樓價不跌,並成功轉按銀行甩身,風險可想而知。
無可否認,辣招下連一心想改善居住環境、樓換樓的置業者也瞬間變得有心無力!升級階梯消失,形成上車門檻較低的二手供應銳減。一○年辣招甫出,當年13.5萬宗住宅買賣,一手與二手交投分別佔1.36萬及12.2萬宗,大約是1比9,但在樓市連番加辣後,近幾年買賣宗數跌至每年約八萬宗,今年首八月僅3.96萬宗成交,一、二手比例縮窄至1比2.3,足見二手成交大幅萎縮!
須警惕的是,二手住宅供應大減,香港樓市發展更見畸形,置業者無選擇下湧向溢價的一手新盤市場,樓市生態嚴重扭曲,「納米樓」、「上車靠父幹」及「高成數按揭」等樓市異象浮現,加劇了樓市風險!新增土地供應歎慢板的港府自然責無旁貸,可惜官僚作風抱殘守缺,辣招不見得對長遠樓市有好處,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否則樓泡一爆,整個社會肯定付上更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