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正值十一長假期,市面喜氣洋洋,節後A股會如何?屆時除了是第四季度的開市外,十一效應也不容忽視。參考內地統計○九至一六年數據,A股的十一效應很明顯,節後都有較大機會上升。
綜觀市場形勢,儘管十一前一周的表現並不明顯,滬綜指有升有跌,其中五年下跌,三年上升,下跌機會看似較大。不過,在十一後的一周,滬綜指一般均呈現上升,勝幅平均值接近4.6%。若將時間點拉長一些,數據顯示十月份滬綜指的整體表現更佳,平均升幅更超過4.8%,明顯優於九月份的表現。
此外,節後一周的每日平均成交量更是超過十一前的一周,而十月每日平均成交量一般也大於九月。故此,筆者估計今年亦不會例外,在十一後A股的成交活躍度將會再次提升,指數水平亦有一定的機會觸底回升,市場回暖的機會不容忽視。
十一效應值得關注,但環球流動性因素更不容忽視。目前,環球經濟復甦似較乏力,國際貿易投資增長低迷。歐美日等主要國家彼此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並不理想,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內地更需面對經濟高槓桿、高泡沫風險長期積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為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國策難免需要加強調控,故此,經濟下跌的壓力不輕。未來宏觀經濟政策面如何平衡,甚具難度,估計內地第四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將呈現下滑。
在第四季度中,筆者認為拉動內地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當中,投資將呈現下跌,而消費相對平穩,出口則持續疲弱。受聯儲局加息及縮表影響,人行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估計政府將持續出台擠泡沫、去槓桿、去產能政策。
內地主要消費品供應充裕,產能有可能出現過剩,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情况依然嚴重。在政府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下,內地通脹CPI只能緩慢徘徊在2%上落的水平,而PPI則有可能下跌。與此同時,亦需要持續警惕內地房地產泡沫、經濟高槓桿和產能過剩的三大系統性風險。
聯儲局本月開始縮表,加息周期再次啟動,而歐元區貨幣政策預計則不變,甚至有可能收緊。環球寬鬆貨幣政策已經到了盡頭,流動性將從風險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流向歐美市場。過去一段時間,新興市場飽受流動性氾濫之害,房地產、金融等等風險資產變得尤其脆弱。倘資金大規模流出,資產價格將面臨極大風險。同時,內地市場利率將上升、人民幣匯率有可能出現下滑,值得大家高度警覺。
十九大即將召開,筆者對國企改革主題尤其關注,當中包括央企重組方案將逐步落實、前兩批混改試點方案將陸續出台、油氣改革施工方案將落地、第三批混改試點亦將確定、地方國企改革方案等將同步出台等,涉及相關政策的投資主題將會受惠。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重點的突破方向,改革由上而下啟動。
除了央企改革之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等熱點地區的國企改革將會向前邁進。從部署上,投資者可以從三條主線──央企重組、混改落地和地方熱點,把握十月份的投資新機會。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