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調低中國信貸評級 18年首次

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普以信貸風險升溫為由,昨日宣布將中國信貸評級由「AA-」下降至「A+」,為標普一九九九年以來首度調低中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並是繼今年五月穆迪之後,中國於短短約四個月內第二度遭國際信貸評級機構降級。

市場關注港評級跟降

此外,市場關注標普會否調低香港信貸評級。

不過,有「債券先生」之稱、中國誠信(亞太)信用評級主席李永權認為,標普的降級行動純屬「追落後」,即使國企於境外融資成本或略為提高,但發債數量始終有限,不會有顯著影響。

專家:整體影響不大

標普解釋,中國信貸長時間增長強勁,加深經濟與金融風險,並預計未來二至三年的增長速度持續,勢加劇金融風險,故調低中國信貸評級,但將評級展望調整至「穩定」,若中國信貸增速顯著放緩,或會上調評級。

李永權表示,是次標普調低中國信貸評級理由欠缺新意,而且時機「令人摸不着頭腦」。他又指,僅以西方國家金融結構標準去評定中國經濟,會存在偏差及欠全面,目前於境外發債的國企數量不多,降級後國企於境外融資成本或稍提高,但整體影響不大。

瑞穗証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中國壞帳水平已明顯下降,人民幣更處於升值軌道,認為標普的降級行動欠缺意義,「市場不用去在乎」。

標普調低中國信貸評級後,再宣布調低星展銀行中國、恒生中國及滙豐中國三家中國境內外資銀行信用評級。標普解釋,三家銀行主要在中國境內展開業務,若中國發生主權債務違約,以上銀行將難以避免出現違約。

中國自一四年起企業違約率呈上升趨勢。不過,李永權認為,在中國資本開放過程中必須允許信貸差異,相信違約企業增加不會對經濟造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