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曾經有兩次機會給予慈禧太后進行改革,以回應當代潮流不落後於洋人的呼聲,一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戊戌政變」,而另一個是「立憲運動」。
「戊戌政變」是因為帝后之争,兩大利益集團鬥個你死我活,更傳出過「圍園殺后」,光緒皇想圍堵慈禧殺之以套取政權,但失敗後反被禁錮。從來改革者都是站在道德高地受人憐憫,光緒也不例外;而「立憲運動」在於要慈禧放權,等同要她的命,被她在最後一步叫停也理所當然。
香港實行了那麼多年的高地價政策,要香港政府進行變革,同樣是無比困難的事,因為既得利益者太多,香港物業的總市值大約有25萬億元,要樓價下跌10%,即2.5萬億元,意味着可抵銷二○一六年全年GDP的2.48萬億元,試問又有誰夠膽去碰它?
一九九七年特區政府提出「八萬五」政策,剛巧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樓價大跌七成,至○三年才能停止,相信無人再會認真對付樓價,況且樓價無論何時何刻都會有人喊貴,只是分貝高低而已。
清朝在康熙時,在內閣外另設立「南書房」,直接起草諭旨與處理機密奏議,雍正則把它改名為「軍機處」,道光則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取代,特別之處是成員全是兼任,未設專官、未立衙署。
香港政府在土地和房屋政策上,也和世界上的官僚系統一樣,不同的領導人都會推出不同的組織去出謀獻策,盡量凸顯和前朝的不同。清朝如是、廿一世紀的今天也如是,這就是「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的道理,高地價政策是改變不了,變的只是由不同的官僚負責而已。
一二年當屆政府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並在一三年把財政司旗下的「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改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到現屆政府則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名字一大串雖然令人摸不着頭腦,每次推出都會使人振奮,但筆者告訴大家,答案已寫在牆上,小組和委員會只是「忽悠」(內地用語:哄騙的意思)老百姓的好方法,只有不熟讀歷史的人,才高喊有了它便會令樓價改變,「細價樓」又第N次爆煲了。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