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願取代傳統車 配套不足須慎行

中國長年面對環境污染問題挑戰,政府推動電動車發展,研究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以達到零排放讓國民重見藍天。從國民健康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看,願景宏大值得嘉許。不過,涉及近兩億乘用車置換的大手術,不可能十年八載內實現,在市場配套未成熟前,也只能一步步推進。

上周末,工信部傳出顛覆中國汽車工業的構想,計劃最終禁止汽油和柴油動力汽車銷售,今周即引發市場熱炒新能源車概念,相關股份連日飆升,繼而大行出報告唱好,一時間好不熱鬧!

近年全球氣候暖化愈趨嚴重,天氣異常頻繁,歐洲也積極推出降低空氣污染政策,公布在二○二五至四○年間,逐步禁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中國這時提出同樣構思其實是順應時勢,趁機推動汽車工業全面走向電動化,也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契機。

無可否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代價不菲,大城市居民近年飽受霧霾問題困擾,政府向環境污染宣戰,近年不惜大花公帑,補貼市民置換電動車,可惜因涉及各方利益,加上相關基礎設備配套跟不上,效果明顯欠奉。

當前中國雖已躋身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新能源車輛總銷量,在過去兩年翻幾番,由一四年7.47萬輛,增至去年的50.7萬輛,新能源車被列入「2025中國製造」的優先項目之後,近二百中外企業磨拳擦掌要到內地設廠搶佔市場。不過,與現時中國乘用車接近兩億輛比較,二五年的新能源車產銷目標僅七百萬輛,估計屆時只佔全國汽車產銷量約兩成。從數字可見,要達到全面取代傳統車,可謂長路漫漫!

值得留意的是,電動車被視為解決環境污染的靈丹妙藥,卻忽視了中國現時仍以高污染的煤炭發電為主,即使電動車本身零排放,另一邊廂卻因汽車充電需求激增而加重了耗電造成污染的壓力。技術層面上,電動車的續航能力仍待改進,而製造及分解電池引發的污染問題亦一直遭詬病,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應付上億計的電動車,建設天量充電站更是不可少。

有謂在商言商,產銷電動車必須顧及營運效益。政府計劃在未來數年,啟動逐步降低至完全取消電動車購置補貼,屆時沒有補貼的電動車價格是否足夠親民?車廠是否仍有利可圖也是疑問。種種變數都可能成為普及計劃的絆腳石。

為營造宜居環境,中國推動電動車發展無疑是正路,但切忌虎頭蛇尾,否則再美好的願景也只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