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興起「關公災難」一詞,即是一些公眾人物、企業或機構可能因犯錯或失言而造成的公關危機。早前有位初創企業創辦人就公司接受內地企業注資的回應被形容為公關災難。我在此不多談事件,因為並非要說誰是誰非。不過,這件事卻令我想到一些東西。
首先,很多評論說這是公關災難,又教身為老闆應該要如何慎言等。我反而想問,其實在這位初創老闆心中,傳媒或用家對他的言論不滿,是否真的構成危機或災難?
做人處事做到面面俱圓當然好,但經營一盤生意卻無時無刻在面對抉擇,要作取捨,在不能兩全其美之時,難免要犧牲一些事情。
有些消費者、傳媒或公關大員聽起來不順耳的說話,往往被形容成公關災難,甚至要發起杯葛行動等。可是在市民聽起來失言的說話,會否是公司老闆精心部署的言論?我只知道很多時候一個人向着你說話,但未必代表他說的話是要給你聽。
另外,有時不免要反問自己,我們有時會希望企業正直、不做作,可是又期望企業面對大眾要懂得公關手段。其實行動已代表內心,那家初創企業接受內地公司的注資,該老闆必定已思前想後,這個決定已代表他的看法,何必期望聽一些經過包裝的說話呢?
大學畢業後當上財經記者,之後轉戰投資銀行。曾說永不創業,畢竟並非做老闆的材料,現在竟創立科技顧問公司。
作者: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