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及新加坡出手力爭近500萬億美元(約3,900萬億港元)的衍生工具市場。香港金融管理局承認,與亞洲證券及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就推進香港成為衍生工具市場樞紐,解釋該局的監管政策及程序。銀行界料亞洲將與歐洲的衍生工具市場分裂,中資金融集團亦擬逐步將交易轉回香港結算。
有外電報道指,面對歐盟今年實施的銀行業新規及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新加坡及香港兩地的金融管理局乘勢希望分一杯羹,遂各自與ASIFMA商討其監管政策。
香港金管局發言人表明,歡迎銀行理解衍生工具交易在香港會面對適當的監管下,在香港建立衍生工具交易樞紐。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截至去年底,全球衍生工具合約名義總額規模高達483萬億美元(約3,767萬億港元)。香港金管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六月底,香港的未平倉衍生工具合約名義總額增至80.5萬億港元,其中逾98%屬於場外交易。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近年實施掉期新規則,已令亞洲區的衍生產品及掉期市場,出現有美國機構參與,及不涉及美國機構參與的兩大交易池。銀行家指,隨着歐盟修訂後的金融工具市場法規(MiFID II)即將實施,銀行在英國或歐洲持有衍生工具合約的成本將急升,料環球衍生工具市場將進一步分裂為三大板塊,分別為美國、歐洲及亞洲市場。
中國是亞洲最大的金融市場,有大型中資銀行金融市場部主管認為,內地一直不希望區內的衍生工具在所屬司法管轄區進行交易或結算,所以香港必然趁機發展成衍生工具中心,香港銀行界亦已經與金管局展開討論,另方面,中資銀行從集團層面,希望今年起盡量將衍生工具轉回香港結算。
光大銀行香港分行資金業務副主管顏劍文稱,新加坡的衍生工具以商品交易為主,香港則聚焦於股票市場,過往競爭不算激烈,但未來要爭取來自倫敦或歐洲的銀行間衍生工具市場,香港就要進一步改善電子平台等金融基建,令結算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