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債難再撐增長 徹底經改覓出路

中國今年上半年經濟表現較預期好,人民幣匯率亦止跌回升,表面上各方面看似穩步向前,然而,好過預期的GDP增長率,其實並不代表經濟開始復甦。事實上,內地經濟仍是要倚靠信貸來維持增長,倘信貸長期高企,必會對金融體系帶來威脅!

要真正重建經濟增長動力,當局必須避免發生金融系統風險,守得這道防線,方能穩住局面,才有條件繼續推動深化經濟改革,以及改變增長模式,讓經濟重拾正軌。

內地首兩季GDP按年增長均為百分之六點九,高過百分之六點五全年增長目標,表現比市場預期好,加上當局努力堵塞非法走資,人民幣也穩定下來,這有助外界提升對內地經濟前景的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內地今、明兩年GDP預測分別上調零點一及零點二個百分點,達到增長百分之六點七及六點四。

儘管上半年經濟穩定,但並不代表經濟已重拾佳勢。相反,七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進出口貿易等的經濟數據,整體都遜於預期。若八月份公布數據持續下滑,則第三季經濟難免復再下行。

IMF同時警告,內地信貸增長過快,或使金融風險擴大。僅是上半年,內地累計新增貸款接近八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百分之五點八。最近市場開始揣測,人民幣壓力紓緩,人行或有機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不過,在經濟總體偏穩的情況下降準,容易令市場產生錯覺,以為貨幣政策偏向寬鬆,隨時又會衍生更大的資產泡沫。為免重蹈覆轍,內地應尋求更佳方法,令到注入市場的資金,能真正流向實體經濟,此為內地能否真正去槓桿的關鍵所在。

誠然,靠「泵水」來維持增長,這條路已行不通。擺在眼前的困局是,內地房地產泡沫棘手,中國約有一成半企業以新債償還舊債,變相將企債問題綁架了銀行。由於製造業失去競爭力,A股也變得半生不死,純由國資支撐,信貸危機難以消除。

七月以來,內地一再強調要防範金融風險,整治亂象,訊息是非常明確的。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在十一月十九大政局底定後,一系列加強金融監管的措施相信將會登場,以確保金融穩定,畢竟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外部金融動盪有機會引發內部風險,若牽連到投資市場出現不穩局面,深化經濟改革的路途便會變得更為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