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怎由新丁變舵手?

不論個人、企業以至國家都會經歷不同階段,當「新手」的時候是鬥價錢,三十多年前中國剛改革開放,鬥的就是誰的價錢更便宜,那個時候百廢待興,人工和土地成本低廉,沒有技術,唯一能夠和他人競爭的就只有價格。

到了「低手」的時候,發現鬥價格是注定沒有前途,便開始學習提供方案,即不是全靠努力去賺錢,而是會靠腦袋改善流程或設計令生產成本降低,賺取多一點利潤。

手機業升級有啟示

但眾所周知,在一個「供應鏈」上,「製造」是整條鏈上最低價值的東西,故美國只保留「研發」和「推廣」最高價值的東西留在本土,所有製造的工序都由中國和第三世界去擔當,故中國當了廿多年世界工廠。

當世界工廠並不是一件優差,工人出賣勞力賺取微薄工資,國家犧牲了環境和生態,中國漸醒覺要產業升級,由一個「低手」晉升至「中手」,希望自己建立品牌,不再為他人作嫁衣裳,研發和推廣這兩樣東西由自己去控制。

事實上,由過去中國貨品被標籤為劣等貨,繼而擁有自己品牌,不比歐美日韓的產品遜色之餘,近年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手機為例,中國的華為、Oppo和小米,其做工、安全性和軟件功能絕不遜於蘋果公司、三星等大企業,銷售量已經佔前列,售價也不便宜,再者,他們更學會以推廣技巧去打造品牌,找名人、明星作代言人和運用策略培養客戶的忠誠度,由賺腦力的錢升至賺形象的錢。

國力強盛 創造標準

最近,中國更升至「高手」階段,創造新的「行業標準」,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和人均GDP上升得非常快,每幾年便能翻一番,是世界前所未有。中國政府便可玩一套行業標準,亞投行、「一帶一路」和通訊5G技術全是自家設計,礙於中國市場龐大和有大量貿易盈餘,大多數國家認清時代巨輪方向後,都會選擇靠攏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就算全球一哥美國過去幾年多番阻撓,也阻不了大勢所趨,近期甚至嚷着要參與,令美國夥伴無所適從,中國可謂勝了漂亮的一仗。

為甚麼三十年前中國不能玩高手的把戲?因制訂全球標準需要國力的支撐,七十年代中國從文革慢慢休養生息,當時中國佔全球GDP不到2個百分點,在國際間沒有話語權,目前已是全球GDP第二位,超越美國一哥是指日可待的事,制訂行業標準去保護自己和獲取最大利益是合情和合理的事。當下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皆配合的情況下,去做這件事情是事半功倍。

成功模式 企業適用

如文首提及,人也是一樣,若不升級由新手增加自身競爭力,最終也會被淘汰。在資本主義和互聯網世界裏,玩的是「贏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年代,只有行業話事人或標準制訂人才可生存,就如通訊軟件只有WhatsApp和微信,社交媒體只有Facebook和微信朋友圈,排在後面的已很難找到生存模式,由此可見,當今企業要重新定位,以適應這個變革的年代。

邵志堯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曾在4家香港房地產上市公司當高管超過20年,擁有豐富中、港物業發展經驗。

作者:邵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