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荒饑不擇食 海外併購須整頓

最近內地有關部門高調批評內地企業「不理性對外投資」,引起市場關注。事實上,長期量寬之下,內企錢多,卻在本地經濟調整的大環境下苦無出路,惟有選擇「走出去」,到海外瘋狂「掃貨」。發展至近年,出現不少缺乏協同效益的非理性併購個案,當中不少更涉及槓桿操作,一旦弄得爆煲收場,風險或會傳導至內地金融體系,故有必要加強整頓,免得被濫用或利用作其他目的,好事變壞事!

近兩年,內地經濟增長放緩,製造業升級改造,中央重拳治理產能過剩問題,結果對經濟構成打擊,加上外部需求疲弱,低技術產業被淘汰,但新興產業發展需時,形成青黃不接局面。與此同時,在長期量寬之下,內企手握大量資金,但本土主要產業都由國企主導,可供併購機會不多。在資產荒下,內企惟有將視線轉移海外,對象包括能源、高技術、金融、科網、醫藥、房地產等,近年更興起收購海外長年虧損的體育、娛樂企業等資產。

統計顯示,中國企業去年海外併購總額達到二千一百六十億美元,可不是細數目。要知道,大型海外併購涉及將資金由內地轉移至海外市場,站在管控資金外流,穩定匯率的角度,監管部門有必要嚴格把好外匯資金審批權,清楚掌握資金出處,以免海外併購淪為企業走資的途徑。

內企善用資金尋求優化資產配置,或透過收購取得海外企業的生產技術及管理經驗,本應無可厚非。然而,發展至近年,不少內地企業進行與主業毫不相干的併購,不問價錢盲搶,並使用槓桿融資,以圖「蛇吞象」,卻忽略了對當地制度環境的了解,亦不計較收購對象經營是虧是盈,結果連番碰壁!

更令人擔心的是,隨着愈來愈多A股上市公司涉足海外併購,但當中不少都身負巨債,再試圖以高槓桿來進行大宗海外併購,猶如玩火自焚,風險極高,若成趨勢,對A股市場以至整個金融系統及匯率穩定,都會構成不良影響。

內地有關部門近期高調關注企業非理性海外併購問題,不無原因。何況如今海外資產已非十分便宜,加上全球央行量化寬鬆告終,在加息及收水的大趨勢下,以槓桿式作海外併購,風險勢增,故內地及時作出風險防範和整頓,實有必要。不過,在留住企業資金的同時,如何能加快推動本土經濟改革,締造投資保值增值的機會,為企業資金尋找安全可行的出路,才是根本的應對之策,值得當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