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當記者的年代,做過一些關於滙豐銀行歷史的資料搜集,其中提到香港第一部自動櫃員機,亦即是普稱的ATM機,早在一九八○年左右由滙豐銀行設置在當時的中環總行。我一直以為香港在這方面走得很前,直至最近看到一篇外國的報道才知道,原來ATM機已有五十年歷史,即是說ATM機面世後十多年才引入香港。
根據那篇外國文章報道,全世界第一部ATM機於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在倫敦面世,由巴克萊銀行及另一家公司共同研發兩年,而在第一部ATM機面世後不足一星期,同樣來自英國的西敏銀行亦推出ATM機。
至於美國的第一部ATM機要到大約一九六九年才出現。換句話說,ATM機已經擁有五十年歷史,更可以說是Fintech的始祖。
經歷了半個世紀,即使現在有網上銀行服務,也有愈來愈多新式的電子付款方式出現,但據美國聯儲局數據指,ATM機的使用率依然非常高,相信提款依然是ATM機最重要的功能。
這也是一個提醒,無論用甚麼名詞去形容科技和創新也好,就算早在還未懂得說「Fintech」的年代,一件創新產品和服務要受歡迎和成功,最重要也是針對用家的需要。
由此引伸下來,如何去聆聽用家的需要其實是一個大學問,以前會說最怕孤芳自賞,現在則會形容為產品最緊要夠貼地。
大學畢業後當上財經記者,之後轉戰投資銀行。曾說永不創業,畢竟並非做老闆的材料,現在竟創立科技顧問公司。
作者: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