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論縱橫:香港準備好同股不同權未?

最近港交所(00388)提出設立「新板市場」建議,受到內地、香港兩地市場極大關注。根據建議,通過設立新板市場,在不影響現有主板及創業板的前提下,吸納同股不同權架構的科技網絡或初創企業赴港上市。此舉意味類似阿里巴巴、Facebook這種同股不同權公司,未來在香港上市或沒有障礙。

港交所提議設立新板市場,並不令人詫異,它實際是港交所心病,因一三年港股與阿里巴巴擦肩而過。如今,看看今年阿里巴巴在美股的強勁表現,港交所難免有所感觸。

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是有積極意義的,因這種同股不同權公司往往都是新經濟的代表。這些公司因為發展需要,接受大量外來投資,以至發起人股東所持有的股份被稀釋。為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公司通常都會採取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這模式可保持公司高管團隊的穩定,有利於公司的穩定發展。

不過,同股不同權公司如果成為上市公司,就存在先天性不足,那就是投資者的利益容易受到損害。正因如此,在面對特殊股權結構公司上市時,香港市場方面保持了特別的謹慎。那麼,這一次港交所提議設立新板市場,這是否意味着港交所方面做好準備了呢?這顯然是各方面都關心的一件事情。

欠缺美股兩大法寶

與內地股市相比,港股的成熟是毋庸置疑的,但與美股相比明顯還存在差距。美股所以敢於接納任何類型企業來上市,主要是基於其兩大法寶:一是嚴刑峻法,只要上市公司敢違法違規,就會受到法律嚴厲制裁。二是有效的投資者保護措施,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集體訴訟制度。上市公司只要敢損害投資者利益,集體訴訟就會讓上市公司吃不了兜着走。正因有這兩大撒手鐧,所以美股無懼任何企業上市,在這兩方面,港股顯然是有很大差距。

如何彌補這兩大差距,是擺在港交所面前的現實問題。否則,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就很可能給投資者利益帶來損害,在這個問題上,希望港交所能做出有益的探索。畢竟站在內地市場的角度,港交所的這種探索,也是在為A股市場探路。

獨立財經評論員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