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內房為何仍未爆泡?

在中國過去的二、三十年,只要你在省會持有物業,最好的是北上廣深,其價格增值都比做一般生意為好,只要你不是過分槓桿,並有方法去避過銀行在市況不佳時逼倉還款,你便是一個贏家,今天內地仍繼續玩這個遊戲,受過西方教育或在香港的人並不知道遊戲規則,便只有高呼內地是泡沫、樓市即將崩潰云云,在過去廿年,每年發表同樣訊息,但至今仍未有爆破迹象,真令發表的人尷尬!

房地產技術含量不是太高,是重資產遊戲,即能解決資金問題,能獲利的機會便很大,在一個全球政府靠量寬去維持經濟增長的時代,美國政府貨幣基礎由○九年1萬億美元增至4萬億美元,八年間三倍增長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中國政府M2以每年12%速率增加,資產價格焉能有不升的理由,在這個扭曲的市場下,內房領導傾向高度借貸,不介意付出較高昂利息,因資產升值或重估已可抵扣利息支出。

醞釀回A上市潮流

去年人民幣在媒體洗腦式宣傳下,被認定需作貶值,中國直至今天為止仍是個封閉經濟體,中國政府可用一切行政措施防止資金外流,人民幣走不出去,只能在內地尋找投資機會,股市是其中一個資金停泊點,高市盈率便在這個情況下形成,二、三十倍甚至上百倍市盈率只是等閒。

最近內房醞釀一股把香港上市地位私有化,並遷回內地上市的潮流,在港上市內房股的借貸利息成本是年息8至12%,市盈率僅十倍,但在內地上市的話,市盈率可達20至30倍,若回內地上市,便可把債項換為資本,這個債轉股遊戲令內房每年省下不少利息支出,倒過來非常划算,內房領導曾揚言在港上市對不起他的國內股東,因公司價值在港被低估,未反映其真正價值,回歸國內才是王道。

依賴借貸成常態

筆者對此內房領導之言有另一番體會,筆者常言房地產業是高風險行業,過度借貸和高利息成本,會在樓市調整時坑殺一批發展商,每年高達百分之十的利息並不容易支撐,過度依賴借貸並不是一個健康現象,但對內地的發展商而言,這才是常態,可謂文化差異。

香港和國際投資者相對理性,以計算回報率為依歸,低市盈率是符合推算,在港作融資最快可用小時作單位,只要條件商務談妥,資金可在一天內到位,內地仍要找證監或相關單位作大量工作,效率仍是香港優先,但估值則是內地吸引,在不同等背景下,很難判斷誰優誰劣,就如不同人喜歡在不同地方定居,喜歡守法合規和靈活性高的會選擇香港,喜歡高估值的會選上海和深圳,各自各精彩而已。

邵志堯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曾在4家香港房地產上市公司當高管超過20年,擁有豐富中、港物業發展經驗。

作者:邵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