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內地多次提出要保持金融市場穩定,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亦反覆強調金融維穩的重要性。人行第一季已兩度調高短債息率,遏止信貸增長過快,同時亦試圖減慢資金外逃,穩定人民幣匯價。
不過,此舉推高內地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由今年一月初的3.27%上升至四月初的4.5%,同業拆放利率上升同時拉動銀行對企業的借貸利率。由於商業銀行持有內地大部分的債券,為了紓緩銀行緊絀的流動性(Liquidity),不少銀行沽出手頭債券,致債券價格下降,債息抽升。
企業面對借貸利率上升,同時債息抽升,企業集資成本無可避免被推高。今年首季已有130家公司放棄發行債券集資,總金額達1,199.5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大跌38.5%,這不但反映企業融資困難,更顯示內地融資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一直未解決。
內地企業一直倚賴間接融資(Indirect Financing),主要是透過銀行貸款,而非透過直接融資(Direct Financing),即直接向市場發行債券或股票進行集資。
最近數字顯示,內地社會總融資(Total Social Financing)有70%來自銀行貸款,只有17%來自債券,其餘13%來自股票及其他金融產品。
中央一直不希望融資過分集中在銀行貸款,避免金融風險向銀行系統傾斜。中央的擔心完全可理解,筆者已多次強調,中國不能再透過增加市場借貸推高投資,刺激增長。由一○年至一六年間,內地貸款的高速增長,令不良貸款率由一○年的1.1%,增至一六年的1.75%,實際不良貸款餘額同期已由4,336億元人民幣急升至13,921億元人民幣,升幅高達2.2倍。
放棄發行債券集資的公司不少是國企,最終可能回到銀行貸款。而過往不少例子證明,產能過剩或盈利倒退的國企,仍能輕易取得貸款。但對於一些中小型私人企業,借貸息率與債息齊升,意味着他們不能再透過傳統渠道籌集資金。愈來愈多企業透過電子平台以眾籌方式(Crowdfunding)集資,但網上集資監管尚未成熟。
眾籌集資對小投資者來說相當吸引,一方面不需開設投資戶口,只要利用網上交易平台(如支付寶)便能進行投資,而投資金額的入場門檻亦相對偏低,回報又比一般的銀行存款高,難怪吸引不少小投資者。保守估計,一五年網上集資金額已高達2,000億美元(約13,340億元人民幣),網上集資同時亦紓緩中小企的集資壓力。
然而,網上眾籌集資的企業良莠不齊,而公司披露的資訊亦相當有限,在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情況下,大部分小投資者根本不清楚投資在甚麼項目,更不知曉公司的盈利和還款能力,甚至到公司違約時,才得知公司根本無法還款。
透過網上集資而違約的公司不斷增加,違約金由1億多元到20億元人民幣不等。
內地發展多渠道集資,對投資者、企業和金融市場的平衡發展都是有利的,但在監管未能配合的情況下高速發展網上集資,只會適得其反,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多不穩定因素。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