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主未來 香港蹉跎須直追

美國納斯達克指數近日升越六千點歷史新高,凸顯美國成功靠科技產業重拾動力,走出金融海嘯的陰霾。事實上,隨着互聯網普及,創科發展空間巨大,主宰着個人、企業以至整體經濟的未來。香港創科發展明顯滯後,政府缺乏長遠的產業規劃及有力的政策支援,社會忽視創科發展的重要,再不急起直追,恐怕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近年,海外研發機械人及人工智能(AI)突飛猛進,不少經濟體已將機械人融入製造業生產過程,以提升效率及減省成本開支。銀行服務電子化,分行、櫃員、服務熱線員等都開始逐步被機械化服務取替。雖然機械人目前仍不能完全取代人類,但若能善用創科技術融入產業及經濟發展,將會事半功倍,更是未來一代的出路!

中國《十三五規劃》重點之一正是推動創新、優化產業拓展網絡經濟,採取《中國製造2025》強國戰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源和競爭優勢,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最近內地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其中一個目標正是要將大區發展成一個世界級科技灣區。

港府早年提倡的中藥港和數碼港,成果差強人意有目共睹。事實上,香港在專才、知識產權、法律、金融等均具優勢,但在創新科技方面卻仍流於口號式。香港自詡為區內主要金融市場,原意支持科企發展的創業板,反而淪為低質企業立心炒殼的樂園,真正能藉此融資平台吸納創投基金,支持科企成長的上市公司絕無僅有,更遑論營造創科投資的氛圍。

環顧香港社會,政府高官鮮有談及新興產業的發展;青年人關心上車難,一般對創科提不起勁。相比之下,新加坡、南韓、內地城市的科研能力卻不斷提升。此消彼長,香港的經濟發展前景實在堪憂!特區政府其實並不缺錢,缺的是認真的長遠規劃及支援產業發展的決心。要知道,發展創科絕非一蹴而就,必須從人力資源培訓做起,有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政府牽頭創造培育基地責無旁貸。

為政者須深思的是,如何着手改革教育,讓年輕一代建立創新科技研發的思維,發揮創意,更大力度的支持初創企業發展,設立更多有利政策,例如提供稅務及土地優惠,鼓勵民間企業參與科研,善用金融市場基建支持創科發展,配合國家戰略,並與內地鄰近城市的土地及製造業資源互補不足,融入區內發展成就共贏,顯然是新一屆特區政府必須努力去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