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內地財政政策取向趨積極

今年第一季度,內地罕見地出現財政赤字,金額達1,551億元(人民幣‧下同)。財政赤字為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一般而言,財政赤字出現在下半年,但今年第一季度出現財赤,這是自財政部網站由○九年開始公布第一季度財政收支數據,首次出現第一季度赤字,象徵着財政政策的力度大幅加大,支出亦明顯加快。

在國策下,中央政府擬安排今年財政赤字規模創歷史新高。在這背景下,積極財政政策不僅體現在財政支出上,今年四月份以來,5,800多億元減稅降費政策正陸續實施,着力為企業減負來釋放經濟活力。此外,積極財政政策還通過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產業基金,釋放萬億元社會資本,激發市場活力,從而穩定經濟的增長速度。

赤字規模明顯增加

無可避免是,在內地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某程度上需要政府投資來支撐經濟增長。參考內地官方信息,今年預算批復下達進度比往年進一步加快,截至目前,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已累計下達80%以上,全部預算批復速度比往年提前約一周,而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下達了75%,比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1.63萬億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也已經全部下達。

不過,目前內地經濟增長新動能還難以對沖傳統產業調整帶來的壓力,第一季度進出口數據雖然向好,但未必能全面拉動經濟。早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其實,財政赤字率是高於3%的。若加入政府基金預算帳本中的專項債券8,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國家發改委萬億級的專項建設基金,實際財政赤字遠高於3%。

除了預算赤字之外,中央政府還利用預算外資金和公共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和國有政策性銀行)的支出與收入來支持經濟,支撐內地企業信用質量。目前,中央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着力點在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加大民生保障,通過減稅降費等政策落實驅動及鼓勵研發創新。

順應調整投資部署

觀察第一季度財政支出結構,主要的增長集中在民生領域,支出流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以及科技等項目,財政支出結構正在逐漸改善,地方財政支出積極性較高。

中央減稅政策帶有針對性,如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擴大,在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支持較大,有利於創新。為幫助小微企業發展,小微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範圍再次擴大。為促進養老、就業問題,原先到期稅收優惠政策延續,減稅降費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此外,積極財政政策包括了全面採用PPP及產業基金模式發揮資金槓桿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參考財政部數據,截至去年底,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台入庫PPP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其中,已簽約落地為1,351個,投資額達2.2萬億元。

從投資角度部署,內地基建以及民生項目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以及科技項目將受惠於財政赤字以及積極財政政策。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