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強化監管科技利FinTech

香港今月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IT匯,在這些論壇上,證監會提出不同的監管科技,以及香港如何在這領域可作為亞太區先導的機遇。

市場有調查指,香港較複雜的制度確令金融企業受哪一條例監管為一個難題。若在這情形下,科技可解決香港的監管挑戰,理應可適用於其他地區的監管挑戰。

但相反地,在香港正是因為這複雜制度產生不少漏洞。這些漏洞也不止於金融科技,且連大型系統性金融服務也在利用這空間取利,倘若一家支付卡計劃營運機構不是金管局認可機構,基本上不被金管局及其他政府機構監督。

如此一來,對消費者保障有一定風險。一家金融科技機構可簡單發展線上系統,達致只需承諾採納和遵守,一條並無法律約束力的支付卡計劃營運機構實務守則。這比起擁有放債人牌照的線上放債平台更少管制。

大家或質疑這些漏洞在港應無可能存在,或不影響消費者權益吧?這正是危險之處。如以上支付卡計劃,其運用、聯繫的信貸評級數據都是應用香港唯一的評級服務──環聯。這跟其他銀行、財務公司一樣,是會抽取和更新環聯的信貸數據。

堵塞系統性風險漏洞

不同的是,當銀行不恰當影響消費者信貸數據,其直接的投訴渠道是包括銀行公會和金管局。如銀行不處理和應對錯誤,基本上是會被金管局罰。若以上支付卡計劃,因根本不被政府監督而投訴無門,也沒有牌照可被吊銷。

筆者其實有兩個論點。一、香港有很大自由度,給予金融科技初創去利用、發展業務。有志者應仔細研究香港框架內可行模式。二、監管機構應把監督焦點集中在對消費者帶有系統性風險的服務機構上。也許客戶量或金額度可成指標之一,堵塞現有帶系統性風險的漏洞,但同時給予機會香港初創逐步在本土市場上成長。

韋達人

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題組副主席,FRM及澳洲註冊管理會計師,法律、工商管理碩士,電腦工程學士。

作者:韋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