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資金斷鏈 銀行風險凸顯

上月股價突然崩盤的香港上市內地乳企至今仍在停牌,公司資金鏈斷裂須通過引資逾百億及重組來渡過難關。言猶在耳,又傳來有山東鋁企百億資金鏈斷裂,區域性金融危機恐一觸即發,適逢今年內企進入還債高峰期,企業信貸危機正傳導至銀行體系,甚而威脅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實在不能輕視!

近十年中國長期量寬下所造成的惡果,除了製造大量低效投資外,過度槓桿更催生資產泡沫。現時地方企業債務問題猶如計時炸彈,沒人知何時會引爆,雖然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在設法拆彈,務求切斷企業擔保鏈風險蔓延,避免引發大規模系統性危機,可惜成效不彰,債彈依舊處處。

近日引起投資者關注的,乃是在港上市的瀋陽乳企股價半小時急挫逾九成,市值蒸發逾三百億元而停牌至今,並已有多名執董及非執董請辭。其實,這些年民企迅速膨脹,但實體經濟增長放緩根本難以支持過激的擴張步伐,民企「十個鍋,五個蓋」,生意不好做,惟有靠炒賣盡快滾大資本以錢搵錢應付償債。無事猶可,一出事便不可收拾。最令人擔心的是,如今內地經濟轉型困難,加息周期亦已重啟,信貸收縮恐將引爆大規模企債危機。

雖然近年中央一直抓緊內房調控,為A股市場去槓桿,以圖化解危機。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企業尋求互相擔保,一旦出事牽連甚廣,地方政府為求維穩而要求銀行「不撤貸」,變相逼銀行硬頂風險,而銀行要求政府作出擔保卻又不得要領,以致近年內銀股估值長期低迷,豈非事出無因。

銀行被官方拖落水固然無奈,但平心而論,銀行本身的信貸風險機制不完善,貸款擔保風險管控及預警缺失亦責無旁貸。現時內地大型銀行都是國家做大當家,說到底企業債務危機最終還是由國家包底,縱使企業出事,往往由地方政府主動組織善後,又或由國企出手提出併購、參與債務重組,表面看似解決問題,實際上市場淘汰機制和企業管治責任制度根本起不到應有作用,因而令情況繼續惡性循環。

香港股市近兩年靠互聯互通北水打救,近期更頻見內地企業積極來港高價投地。互聯機制可令兩地利益互通,但同時也意味風險互通,尤其是現時香港樓價正處歷史新高,地產相關貸款風險正在增加。對於過去業務往來不多的內地企業,銀行貸款審批必須更加嚴謹,做好把關,否則一旦出事,必禍害香港小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