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表面風光 信貸風險難防

內地銀行派發去年成績已告一段落,百業之母面對貸款需求疲弱,淨息差壓力未消的大氣候下,即使錄得小幅盈利增長,卻不無隱患,多家銀行高管對改善資產質素態度審慎,反映困擾多時的內地信貸質素轉壞威脅猶在,銀行業前景還是荊棘滿途,不宜過分樂觀。

去年,內地四大國有銀行盈利介乎倒退百分之三點七至增長一點九之間,可謂驚喜欠奉。整體上,反而中小型銀行盈利增長相對較高,可是淨息差壓力卻揮之不去,第四季內銀平均淨息差百分之二點一,呈現拾級而下的大趨勢。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不少銀行出現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雙升,儘管部分銀行透過減少壞帳撥備覆蓋率,以紓緩盈利壓力,但實際是粉飾太平,追求表面目標令業績不致太難看。

事實上,中國經濟乍暖還寒,若非善忘,近期民企頻頻出事,掌舵人「失聯」事件屢見不鮮。今年剛踏入第二季度,已先後有七家內地企業,出現九宗在岸違約,是歷來最差的開局。最新的有內地飲料供應商宣布違約,已屬一周第四宗。堪憂的是,在經濟失速下,債務違約恐怕是冰山一角,面對通街地雷勢令銀行放貸風險大增。

無疑,即使得到北京眷顧的國家隊,情況一樣不容樂觀。近年銀行傾向減少民企信貸,寧願放貸國企投資「衍生產品」,變相是國進民退開倒車。回顧過去兩年,全國國營企業營收狀況,實際是差強人意。一五年總利潤跌百分之六點七,去年僅錄得百分之一點七反彈,而且只是被動地得益於環球石油及煤炭等天然資源價格回升。

可是,銀行持續選擇性放貸,造成國企債務三級跳,今年二月總負債逼近九十萬億元人民幣,按年急升逾一成。在此情況下,國家去槓桿計劃儼然名存實亡,國企不斷增貸作為支撐業務表現的核心,負債與利息開支驚人,加上收入增長似有若無,意味償債能力正持續惡化,銀行貸款風險趨升。

本來,國企債台高築非新鮮事,為輕身上路,今年國家啟動債轉股計劃,為負債纍纍的國企提供合法賴債機會,講到底是向銀行開刀,分擔社會責任,為過往中國追求的粗放型經濟增長買單找數。目前「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市值排名足以躋身全球五十大。可是,估值卻幾乎是墊底,投資市場對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尾大不掉的深層問題,計入了驚人的風險溢價,凸顯了內銀的信貸隱患難防。